谢晏离京的第三日,京城便下起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细碎的雪沫子飘落在青石板路上,很快积起薄薄一层,将平日里车水马龙的街道衬得几分清冷。可这清冷之下,一股暗流正悄然涌动,随着崔氏一党的动作,逐渐掀起惊涛骇浪。
苏清欢坐在永宁侯府的书房里,指尖捏着一封来自江南的书信,眉头微蹙。信是沈家商队的管事写的,字里行间满是无奈——《民生医要》首批刊印的五千册,在运抵苏州府时,被当地知府以“书中所载防疫、接生之法怪诞不经,恐误导百姓”为由,全部扣在了府衙库房,任凭管事好说歹说,对方要么避而不见,要么便暗示需“孝敬”五百两银子的“通路费”,才肯放行。
“苏州知府是崔家的远房表亲,去年崔相过生日,他还特意送了一尊和田玉佛。”一旁的青黛捧着暖炉,轻声提醒,“不止苏州,方才兵部的人来报,运往东胜州、青州的书籍,也都被当地官府以各种理由刁难,要么说纸张粗劣,要么说内容‘有违古法’,根本不肯接收。”
苏清欢将书信放在案上,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谢晏离京前,便曾提醒过她,崔氏一党定会趁他不在,对《民生医要》的推广下手——这本书若是顺利普及,不仅能稳固她在民间的声望,更能让医学馆、惠民药局的名声彻底打响,这是崔家绝不愿看到的。
“我早料到他们会来这一手。”苏清欢抬眸,眼中没有半分慌乱,反而带着几分早有准备的冷静,“传我的话,第一,即刻入宫求见陛下,就说《民生医要》推广受阻,恳请陛下下一道旨意,命各州府务必配合书籍分发,若有推诿刁难者,许我直接上奏弹劾。”
“是。”青黛连忙记下。
“第二,”苏清欢继续道,“让沈家商队即刻改变路线,绕过各州府衙,直接将书籍运到咱们沈家在各地的分号。你去拟一份名单,标注出各州府中与沈家有旧、或是素来开明的乡绅,还有已经设立惠民药局的县城,让分号的人带着书籍,亲自登门拜访,拜托他们帮忙发放。告诉他们,凡参与发放者,医学馆日后可为其家人免费诊治,惠民药局也会优先供应药材。”
青黛眼睛一亮:“姑娘这招好!沈家商队遍布天下,绕开官府直接对接民间,崔家就算想拦,也拦不住!”
“光这样还不够。”苏清欢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崔家要的是让这本书‘胎死腹中’,我偏要让它传遍京城,甚至传遍天下。你再去一趟《京都新报》的报馆,找到李主编,就说我要在报上连载《民生医要》的精华内容——先从‘冬日防疫’‘小儿常见病症诊治’这两部分开始,每日刊登两页,再附上几则百姓用书中法子治好病的案例,让百姓自己看到这本书的用处。”
《京都新报》是去年谢家暗中出资创办的民间小报,起初只是刊登些市井趣闻、诗词歌赋,后来因报道真实、内容鲜活,在京城百姓中颇受欢迎。如今用来宣传《民生医要》,再好不过。
青黛领命而去,不过半日,女帝的旨意便传遍了六部——“《民生医要》乃苏医官心血之作,惠及万民,各州府需全力配合分发,不得推诿。若有违者,严惩不贷。”与此同时,沈家商队的马车改道而行,避开了各州府的关卡,将一捆捆书籍运往各地分号;《京都新报》上,《民生医要》的连载也如期登出,市井间,百姓们争相传阅,不少人看到“用艾草熏屋可防瘟疫”“小儿发烧可用柴胡煮水退烧”等法子,都纷纷记在心里,那些原本抵制书籍的州府官员,见舆论汹汹,又有圣旨压着,也不敢再明目张胆刁难,只能不情不愿地放行。
《民生医要》的推广虽遇波折,却终究稳步推进。可苏清欢知道,这只是崔家的第一招,更狠的还在后面。
果然,不过十日,太医院便出了乱子。
那日清晨,苏清欢刚到医学馆,便见赵诚匆匆跑来,脸色难看:“苏医官,不好了!王太医联合了三个御史,今早递了弹劾奏折,说您‘任用私人,把持太医院’,还说咱们医学馆‘耗费国帑,收效甚微’,要求陛下撤了您的职,关闭医学馆!”
苏清欢握着药杵的手顿了顿,随即继续研磨药材,语气平静:“我知道了。他们说我任用私人,指的是你和秀莲吧?说医学馆耗费国帑,无非是觉得咱们花钱多,却没出什么‘看得见’的成果。”
“可这根本是胡说!”赵诚急得脸红脖子粗,“咱们医学馆的学员,上个月在城外义诊,治好了三百多个百姓!秀莲姑娘改良的接生法,已经让京城的难产率降了三成!还有账目,每一笔支出都记得清清楚楚,哪里浪费国帑了?”
“急什么,”苏清欢将研磨好的药材过筛,动作有条不紊,“他们要弹劾,总得拿出证据。既然拿不出,那咱们就把证据摆出来,让所有人都看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