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一阵若有若无的哭声传入她的耳朵。那哭声细细弱弱的,像是女人的啜泣,又像是风吹过窗棂的声音,若隐若现,听得她头皮发麻。
她屏住呼吸,仔细听着,哭声似乎是从西厢房传来的。沈清辞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去看看。她拿起墙角的扫帚,壮着胆子朝西厢房走去。
西厢房的门虚掩着,轻轻一推就开了。房间里比东厢房更暗,一股浓重的霉味扑面而来。沈清辞打开手机的手电筒,照向房间里,里面堆放着一些杂物,并没有什么异常。
可那哭声却消失了,仿佛从未出现过一样。
沈清辞松了口气,大概是自己太紧张,听错了吧。她转身准备离开,手机的光线却无意间扫过梳妆台的抽屉。抽屉虚掩着,似乎有什么东西露在外面。
她走过去,拉开抽屉,里面放着一个精致的木盒。木盒是紫檀木做的,上面雕刻着缠枝莲纹,看起来很是古老。沈清辞打开木盒,里面铺着一层红色的绸缎,绸缎上放着一双绣鞋。
那是一双红色的绣花鞋,鞋面上绣着鸳鸯戏水的图案,针脚细密,颜色鲜艳,看起来就像是新做的一样。可奇怪的是,这双鞋看起来很小,像是古时候女子缠足后穿的三寸金莲。
沈清辞拿起其中一只绣鞋,入手微凉,布料光滑细腻。她正看得入神,突然感觉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那若有若无的哭声再次响起,而且比刚才更近了,仿佛就在她耳边一般。
她吓得手一抖,绣鞋掉回了木盒里。她猛地转过身,房间里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可那哭声却越来越清晰,带着无尽的哀怨和悲伤,听得她心头发紧。
沈清辞再也不敢多待,转身就跑出了西厢房,回到东厢房后,“砰”地一声关上了门,还反锁了起来。她背靠着门板,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心脏砰砰直跳。
这一夜,沈清辞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那哀怨的哭声似乎一直萦绕在耳边,让她心神不宁。她隐隐觉得,这座老宅里,一定藏着什么秘密。
第二章 红绣鞋之谜
第二天一早,沈清辞被窗外的鸟鸣声吵醒。她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回想起昨晚的经历,只觉得像是一场噩梦。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驱散了些许阴霾,也让她的心情平复了一些。
她起身洗漱完毕,决定再去西厢房看看。昨晚太匆忙,她还没仔细检查那个放着绣鞋的木盒。走到西厢房门口,她深吸一口气,推开了门。
房间里依旧昏暗,霉味也还在,但那哭声却消失了。沈清辞走到梳妆台旁,打开抽屉,那个紫檀木盒还静静地躺在里面。她再次打开木盒,拿出那双红绣鞋。
在阳光下,绣鞋的颜色更加鲜艳,鸳鸯的图案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从鞋面上飞出来一样。沈清辞仔细观察着绣鞋,发现鞋面上除了鸳鸯,还绣着一些奇怪的符号,她从未见过这种符号,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她又翻看了一下木盒,发现盒子底部刻着一行小字,字迹模糊不清,她费了好大的劲才辨认出几个字:“光绪年间,赠予……”后面的字已经磨损得看不清了。
光绪年间?这么说这双绣鞋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可为什么看起来还这么新?沈清辞心里充满了疑惑。
她把绣鞋放回木盒,锁好抽屉,决定去镇上找些关于这座老宅的资料。她记得刘婆婆说过祖父在镇上住了大半辈子,或许镇上的老人会知道些什么。
沈清辞锁好老宅的门,沿着巷子往外走。雨后的青石镇空气清新,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镇上的居民已经开始忙碌起来,有的在开门做生意,有的在街边闲聊,一派祥和的景象。
她走到巷口,看到刘婆婆正在自家门口择菜。沈清辞走过去,笑着打招呼:“刘婆婆,早上好。”
刘婆婆抬起头,看到是她,笑着说:“姑娘,早上好,昨晚睡得怎么样?”
沈清辞犹豫了一下,还是如实说道:“不太好,总觉得有些怪怪的。对了刘婆婆,我想问您一下,您知道这座老宅以前的主人是谁吗?”
刘婆婆放下手里的菜,想了想说:“具体是谁我也不太清楚,只听老辈人说以前是户姓张的官宦人家,后来不知犯了什么事,被抄了家,家里人也都不知所踪了。那之后这宅子就荒了,直到你祖父买下它。”
“姓张的官宦人家?”沈清辞若有所思,“那您知道这家人有没有留下什么东西吗?”
刘婆婆摇了摇头:“这就不知道了,都过去这么多年了,就算有什么东西也早就没了。怎么了姑娘,你是不是在宅子里发现什么了?”
沈清辞想了想,还是把发现红绣鞋的事告诉了刘婆婆。
刘婆婆听完,脸色顿时变得煞白,拉着沈清辞的手紧张地说:“姑娘,你怎么能碰那东西!那绣鞋邪门得很!”
沈清辞吓了一跳:“刘婆婆,这绣鞋怎么了?”
“唉,说起来话长。”刘婆婆叹了口气,“据说当年张家有个女儿,长得貌美如花,却偏偏爱上了一个穷书生。张家父母坚决反对这门亲事,把女儿关在家里,逼着她嫁给一个有权有势的官二代。可那女儿性子刚烈,宁死不从,最后在新婚之夜穿着红嫁衣,戴着红盖头,在房间里上吊自杀了。而她脚上穿的,就是一双红绣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