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砚秋点头:“这个主意好。阿罗憾,你带一队队员,用驮马运重物资;罗衣,你带一队队员,背轻物资,我和秦十三、顾长风在两队之间协调,确保路上安全。”
转运启程:雪路上的协作
正午时分,转运队伍正式启程。阿罗憾带着十名队员和山民,牵着驮马,驮着粮食、燃料往黑鹰口走去;罗衣带着五名队员,背着药材和随身行李,跟在后面;沈砚秋、顾长风和秦十三则骑着马,在两队之间来回巡视,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黑鹰口的通道依旧狭窄,雪深没膝,驮马走得很慢,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口气。阿罗憾走在最前面,不时回头叮嘱队员:“小心脚下,别让驮马踩空!”
罗衣带着队员跟在后面,队员们背着行李,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里,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却没人叫苦。小石头背着一个装药材的箱子,走得有些吃力,罗衣见了,立刻走过去,想帮他分担一些。
“罗衣姐,我能行!”小石头倔强地躲开,“这点重量不算什么,我年轻,有力气!”
罗衣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心里暖暖的,也不再坚持,只是放慢了脚步,陪着他一起走。顾长风骑着马走过来,看到这一幕,笑着说:“你们慢点走,别着急,安全第一。我这里有热水,渴了就喝。”
他从马背上的皮囊里倒出热水,递给队员们。热水下肚,队员们身上的寒意散了不少,脚步也轻快了些。
走到通道中间,忽然一阵狂风袭来,卷起地上的雪粒,打在人脸上生疼。阿罗憾立刻大喊:“大家蹲下!用斗篷挡住脸!别让雪迷了眼睛!”
队员们纷纷蹲下,用斗篷裹紧身子。罗衣紧紧抱着装药材的箱子,生怕药材被风吹湿。沈砚秋骑着马,在队伍周围巡视,见有队员的斗篷被风吹开,立刻上前帮忙系紧。
狂风过后,队伍继续前进。秦十三指着前方:“前面就是巴图说的平台了,我们快到了!”
众人精神一振,加快了脚步。又走了半个时辰,终于到达了平台——这里果然背风,地面平坦,还能看到山民提前清理出的空地,正好用来扎营。
物资安置:细致入微
队员们立刻开始卸载物资。罗衣指挥着队员,把粮食袋搬到平台内侧的岩壁下,用毡毯盖好,防止受潮;药材箱子则放在靠近篝火的地方,方便顾长风随时取用;燃料堆在平台的角落,远离帐篷区域,避免引发火灾。
阿罗憾带着山民,把驮马牵到平台边缘的背风处,给它们喂了些干草和豆子:“这些驮马帮了大忙,得好好犒劳它们。”
顾长风则在平台中央搭起了简易的医疗区,把治疗高原反应和冻伤的药材分门别类放好,又烧了一锅热水,准备给队员们泡脚,缓解疲劳。
沈砚秋看着忙碌的众人,心里满是成就感。她走到罗衣身边,看着她认真记录物资的样子,笑着说:“辛苦你了,罗衣。要是没有你,物资转运不会这么顺利。”
罗衣抬起头,擦了擦额头上的汗,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是我应该做的。大家都在帮忙,我只是做了分内的事。”
这时,秦十三走过来,手里拿着几块烤好的馕:“大家都饿了,先吃点馕垫垫肚子,等会儿再继续卸剩下的物资。”
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馕和热酥油茶。山民们也加入进来,和队员们有说有笑,虽然语言不通,但彼此的眼神里都带着善意。罗衣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转运物资的辛苦都值得了——这条新商道,不仅连接着东西贸易,更连接着不同民族的情谊。
返程遇险:风雪中的救援
吃过馕,队员们又开始卸载剩下的物资。等所有物资都安置妥当,天已经快黑了。沈砚秋决定,让大部分队员留在临时营地整理,她和罗衣、秦十三带着几名队员,骑马返回驿站,接留在那里的受伤队员和看守队员。
往回走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雪也开始下了起来,不大,却很密,很快就把来时的脚印覆盖了。秦十三在前面带路,不时停下来辨认方向:“雪太大了,路不好认,大家跟紧点,别掉队。”
罗衣骑着马,走在沈砚秋身边,心里有些不安:“这雪要是一直下,会不会引发雪崩?”
沈砚秋握紧缰绳,安慰道:“别担心,巴图说过,这条路上的积雪很稳,只要我们不大声喧哗,不靠近陡峭的雪坡,就不会有事。”
就在这时,身后忽然传来“哎呀”一声。众人回头,只见小石头的马脚一滑,摔在了雪地里,小石头也从马背上滚了下来,脚踝被马压了一下,疼得龇牙咧嘴。
顾长风留在临时营地,没跟回来,队里没有懂医术的人。罗衣立刻翻身下马,跑到小石头身边,小心地扶起他的脚:“怎么样?能走吗?”
小石头试着动了动,疼得眼泪都快出来了:“不行,好像崴到了,动一下就疼。”
秦十三皱着眉:“这可怎么办?天黑了,雪又下得这么大,我们总不能把他留在这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