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雪线的正午,阳光终于穿透云层,洒在一片相对平坦的河谷地带。沈砚秋勒住马缰,目光扫过河谷两侧的岩壁——这里背风,靠近一处常年不冻的山泉,脚下的土地虽覆着薄雪,却能隐约看到下层的碎石,是搭建驿站的绝佳选址。
“就是这里了。”沈砚秋转头对身后的顾长风说,“巴图说过,这处‘月牙谷’是山民冬季转场时的临时落脚点,地势稳,又有水源,用来建雪线驿站再合适不过。”
顾长风策马上前,翻身下马,蹲下身拨开积雪,指尖触到冰冷的碎石,又走到山泉边试了试水温——虽凉,却未结冰。他点头:“确实是好地方。山泉不冻,取水方便;岩壁能挡北风,冬季积雪也不会埋了驿站。只是我们要尽快动手,雪线的天气说变就变,拖不得。”
选址定策:驿站的用处
两人回到队伍停留的临时营地,召集核心成员商议。沈砚秋铺开羊皮地图,指着月牙谷的位置:“这处驿站,不只是我们这次翻越天山的补给点,更是为以后走这条新商道的商队准备的。所以要建得结实,至少能抗住暴风雪,还要能储存足够的粮食、燃料和药材。”
阿罗憾皱眉:“可我们带的工具不多,队员们也多是走商的,不是盖房子的匠人,能建成吗?”
秦十三接话:“我早上勘察时,看到河谷下游有片松树林,能砍些松木做梁柱;岩壁上有天然的石洞,稍微修整就能当储物间。我们不用盖多复杂的房子,能遮风挡雪就行。”
顾长风补充:“驿站还要分区域——住宿区、储物区、医疗区,最好再留一块空地,方便商队扎营。医疗区要靠近山泉,取水方便,万一有商队队员出现高原反应,也能及时救治。”
沈砚秋见众人没有异议,当即分工:“阿罗憾带二十人去砍松木、凿石块,注意安全,不许单独行动;秦十三带五人修整石洞,清理储物区;罗衣负责统计物资,列出需要优先储存的粮食和药材;顾长风和我留在营地,规划驿站的具体布局,再安排人搭建临时的煮食区。”
建设启动:人手与难题
分工一明确,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阿罗憾带着人扛着斧头、绳索往松树林去,秦十三则拿着铁铲、撬棍去修整石洞。沈砚秋和顾长风留在月牙谷,用木炭在地上画出驿站的大致轮廓:住宿区用松木搭建三间木屋,每间能住十人;储物区用修整后的石洞,分粮食、燃料、药材三类存放;医疗区挨着住宿区,方便照看病人;煮食区设在靠近山泉的地方,远离住宿区,避免烟火熏扰。
“住宿区的木屋要离岩壁近一些,”顾长风蹲在地上,调整着木炭画的线条,“这样岩壁能挡一部分风,木屋也更稳。梁柱要用粗松木,地基要埋深些,防止冬季冻土层松动,把房子掀了。”
沈砚秋点头,又指着医疗区的位置:“医疗区要留个窗口,对着煮食区,万一需要热水,喊一声就能送过来。还要在门口搭个棚子,方便晾晒药材。”
两人正规划着,罗衣匆匆跑来:“砚秋姐,我们带的钉子不够了,松木之间没法固定;还有,盖屋顶的毡毯也不够,只能盖两间木屋。”
沈砚秋心里一沉——钉子和毡毯是从高昌带来的,本以为够用,没想到搭建驿站需要这么多。她看向顾长风,眼神里带着询问。
顾长风思索片刻:“钉子不够,我们可以用山民的法子,把松木削成榫卯结构,再用藤条捆紧;毡毯不够,就先盖两间木屋,一间住人,一间当医疗区,剩下的人暂时住帐篷,等以后有机会再补盖。”
沈砚秋眼前一亮:“对,巴图之前说过,山民的木屋都是用榫卯和藤条固定的,比用钉子还结实。罗衣,你让人去附近的山坡上找些结实的藤条,再让会木工的队员跟着阿罗憾去,教大家做榫卯。”
罗衣领命而去,沈砚秋和顾长风则起身去查看秦十三修整石洞的进度。石洞就在岩壁下方,秦十三正带着人用撬棍清理洞里的碎石,见两人来,他擦了擦额头的汗:“这洞比我想的大,能分三个隔间,正好放粮食、燃料和药材。就是洞口有点窄,大些的粮袋可能搬不进去,得把洞口再凿宽点。”
顾长风走到洞口,往里望了望:“别凿太宽,洞口窄些能挡风,也安全。实在搬不进去的粮袋,就先放在洞口的棚子里,用毡毯盖好,等以后再想办法。”
意外插曲:工具损坏
傍晚时分,阿罗憾带着人扛着第一批松木回来,每个人脸上都沾着雪,却难掩兴奋。“顾大夫说的榫卯法子真好用,”阿罗憾放下松木,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我们试了几个,都很结实,不用钉子也能固定。就是……”他顿了顿,有些不好意思,“有两把斧头砍在石头上,崩了刃,没法用了。”
沈砚秋心里一紧——斧头是砍木、凿石的主要工具,崩了刃,后续的活就难办了。她看向顾长风,只见顾长风走到崩刃的斧头旁,捡起一把,仔细看了看刃口:“还好,只是崩了一小块,不是大问题。我们带的有磨刀石,我晚上把它磨好,明天还能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