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像一张巨大的黑布,把疏勒城外的戈壁和沙丘都罩了起来。风从山口吹来,带着细沙,打在脸上像无数细小的针。远处的雪山在月光下露出一条银色的轮廓,像一把沉睡的刀。
沈砚秋、罗衣、秦十三和疏勒守将阿克尔站在一座低矮的沙丘后面,望着前方缓缓移动的商队。商队的驼铃声在夜里显得格外清晰,每一声都像在提醒他们:风不止,路未平。
“今夜,”阿克尔道,“会有狼。”
“狼怕火。”沈砚秋道,“但更怕秩序。”
一、沙海布阵
沈砚秋从行囊中取出一卷细绳和几枚小木牌,绳上打有不同结法的小结,木牌上刻着“锋、翼、尾、诱、援”等符号。
“这是‘沙海阵图’。”他道,“我们将商队分为三部分:前锋探路,两翼护货,后卫压阵。同时设置‘诱位’和‘援位’——诱位引诱敌人暴露,援位在关键时刻夹击。”
他将木牌一一插在沙地上,用不同颜色的石子标出兵力:
- 锋位:斥候两队,轻骑十人,负责探路和预警。
- 翼位:弓兵各十五人,分布在商队两侧的沙丘后,形成交叉火力。
- 尾位:步兵二十人,重甲,负责断后和防护。
- 诱位:轻装五人,携带少量‘诱饵货’,引诱敌人出击。
- 援位:机动骑兵两队,隐藏在主沙丘后,听令夹击。
阿克尔看着沙海阵图,点头道:“此法周密。”
二、金手指:沙铃与火折
沈砚秋进一步展示他的“金手指”——一串“沙铃”和几束“火折”。
“沙铃是用空心芦苇杆装沙制成的简易报警器。”他道,“我们将其埋设在商队两侧的沙地里,一旦有人踩踏,沙铃便会发出‘沙沙’声,提醒我们敌人接近。”
他又指着火折:“火折是用浸油的麻绳制成,遇风不灭。我们在关键位置设置‘火折三角’,敌人一旦进入三角区,我们便点燃火折,形成照明和威慑。”
秦十三忍不住道:“这些都是小东西,却能救命。”
“是的。”沈砚秋道,“沙漠里,风大、天黑、视线差,我们要用最简单的东西,解决最复杂的问题。”
三、风里的眼睛
夜更深了,风更冷了。商队按照沙海阵图缓缓前进,锋位的斥候像风里的眼睛,在前面探路。两翼的弓兵伏在沙丘后,手指搭在弓弦上,呼吸均匀。尾尾的步兵一步一步地压着阵脚,像一堵移动的墙。
大约三更时分,左侧的沙地里传来一阵轻微的“沙沙”声。罗衣屏住呼吸,低声道:“来了。”
秦十三的手按在刀柄上,目光如刀。沈砚秋没有说话,只是抬手做了一个“静”的手势。
片刻后,十几个黑影从左侧的沙丘后窜出,直扑商队。他们的目标很明确——驼队中间那几峰看起来载货最多的骆驼。
“诱位,动。”沈砚秋低声道。
诱位的轻装五人立刻带着诱饵货向右侧的小沙丘退去。黑影们果然中计,紧随其后。
“火折,点。”沈砚秋道。
三束火焰同时亮起,照亮了黑影们的脸。他们显然没想到会有赵明,一时间乱了阵脚。
“翼位,射。”沈砚秋道。
两侧的弓兵同时放箭,箭雨如流星般划过夜空,黑影们纷纷中箭倒地。剩下的几人见势不妙,转身想逃。
“援位,夹击。”沈砚秋道。
主沙丘后的机动骑兵分成两队,像两条黑色的闪电,从左右两侧包抄过去。黑影们被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四、沙与血
战斗只持续了不到一炷香的时间。黑影们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三人被秦十三生擒。阿克尔走上前,掀开其中一人的斗篷,露出一张被风沙刻满皱纹的脸。
“是沙盗。”阿克尔道。
沈砚秋没有说话,他的目光落在那人腰间的一枚玉佩上。玉佩的纹路似蛇盘沙。
罗衣的心中一紧,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你们的首领是谁?”阿克尔问道。
被擒的沙盗闭上眼睛,咬紧牙关,一言不发。
沈砚秋走上前,从腰间取出一个小木匣,里面是几枚刻有不同符号的小木牌。
“这是‘招降木牌’。”他道,“我们不杀俘虏,但也不纵容恶行。愿意投降的,我们发给‘降牌’,安排在驿站或军营做工,抵消罪责;顽抗到底的,将被逐出商道,永不接纳。”
他将一枚降牌递给被擒的沙盗,又将另外两枚交给受伤较轻的两人。
“路,不止一条。”他道,“你们可以选择。”
五、风后的沉默
风渐渐小了,沙铃不再响,火折的光也慢慢暗下来。商队继续前进,驼铃声在夜里显得格外清晰。罗衣走在商队中间,她的手还在微微发抖。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刚才那一瞬,她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秩序的可贵。
杜衡跟在后面,为受伤的弓兵包扎伤口。他的动作很轻,像在照顾一件易碎的瓷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