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风从雪山方向吹来,带着一丝凉意。渠水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水面上漂浮着几片杏花瓣,像被风轻轻推送的小舟。市场的喧嚣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期待的宁静。
沈砚秋站在渠边的老榆树下,树影婆娑,像一张巨大的网,将他和周围的一切都罩在其中。他的目光越过渠水,落在远处的果园。杏子刚泛黄,葡萄藤沿着木架攀爬,新叶在余晖里闪着亮光。
“树影之下,最易藏人。”他低声道。
罗衣提着一只竹篮,里面装着几盏小灯笼,从渠边走来。她将灯笼递给沈砚秋:“你要的‘影灯’。”
“影灯?”白诃黎城主从树后走出,饶有兴致地问。
“是的。”沈砚秋点头,“这是我们今晚的‘眼睛’。”
他将灯笼一一挂在榆树的枝条上。这些灯笼与普通灯笼不同,灯罩上刻着细密的花纹,灯光透过花纹,在地上投射出复杂的阴影图案。
“这叫‘影纹灯’。”沈砚秋解释道,“每盏灯的花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在地面上形成的阴影图案,就是一张‘地图’。一旦有人在树影下移动,就会扰动这些图案,我们便能通过图案的变化,判断出人的位置和动作。”
“这便是你说的‘看得见的黑暗’?”白诃黎问。
“是。”沈砚秋道,“黑暗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见。”
一、影纹灯的布局
沈砚秋带着罗衣、秦十三和几名斥候,在榆树下仔细调整每一盏影纹灯的角度和高度。他们将灯分为三组:
- 天组:挂在最高处,负责观察远距离的大范围动静。
- 地组:放在地面的石台上,负责观察近处的细节。
- 水组:固定在渠边的木桩上,灯光反射到水面,形成第二重监控。
“这样布置,”沈砚秋道,“无论他从陆上来,还是从水里来,都逃不过‘影纹’的眼睛。”
秦十三点头:“我再带两个人,潜伏在对面的杏树林里,形成交叉火力。”
“好。”沈砚秋道,“记住,今晚我们只观察,不动手。我们要弄清他的路线和目的。”
二、黑斗篷的出现
夜色渐深,渠边的灯笼一盏盏亮起,灯光在水面上铺开,像一条会呼吸的光带。榆树下的阴影图案也随之显现,复杂而有序,像一张无形的网。
大约三更时分,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从巷口传来。罗衣屏住呼吸,手心微微出汗。她看见一个黑影从树影边缘滑过,动作轻盈,像一只夜行的猫。
“来了。”她低声道。
黑影在榆树下停了片刻,似乎在观察四周。他的身形瘦高,披着一件黑色的斗篷,腰间挂着一枚奇特的玉佩,纹路似蛇盘沙。
“影沙盟。”沈砚秋在心里默念。
黑斗篷缓缓移动,他的每一步都试图踩在阴影的交界处,以减少对图案的扰动。但影纹灯的设计恰恰捕捉的是这种细微的变化。沈砚秋通过图案的轻微偏移,准确判断出他的每一个动作。
“他在找什么?”罗衣问。
“可能是我们之前埋下的‘饵’。”沈砚秋道。
三、饵与陷阱
几日前,沈砚秋故意在榆树下的石缝里埋下了一个小木盒,里面装着几枚看似重要的竹筹券和一份商道路线图。这些竹筹券实际上是特制的“标记券”,上面涂有一层肉眼不可见的粉末,一旦接触,便会粘在手上,在特定的灯光下显现。
“这是‘尘迹粉’。”沈砚秋解释道,“它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能帮助我们追踪。”
黑斗篷果然在石缝前停下,他小心翼翼地用小刀撬开石缝,取出木盒。他打开盒子,快速浏览了里面的内容,然后将竹筹券和路线图放入怀中。整个过程,他都戴着薄薄的手套,显然是为了避免留下指纹。
“手套。”罗衣低声道。
“没关系。”沈砚秋道,“他总会脱下的。”
四、追踪的开始
黑斗篷收起木盒,沿着渠边的小巷悄然离去。沈砚秋通过影纹灯的图案变化,实时追踪他的路线。秦十三则在对面的杏树林里,用手势向沈砚秋传递信息。
“他要去城北。”秦十三用手势示意。
“好。”沈砚秋回应,“按第二方案行动。”
第二方案是在城北的井边设下第二重监控。那里有一口老井,井边的石台上也布置了影纹灯,灯光通过井水的反射,形成了另一套独特的监控系统。
黑斗篷果然在城北的井边停下。他四处张望了一下,然后从怀中取出竹筹券,在井边的石台上轻轻擦拭,似乎在检查是否有异样。他没有发现,井水中的灯光反射已经将他的每一个动作记录下来。
“现在。”沈砚秋低声道。
秦十三和两名斥候从杏树林中悄然走出,沿着渠边的阴影,慢慢向黑斗篷靠近。罗衣则在榆树下,通过影纹灯的图案变化,实时向沈砚秋报告黑斗篷的动作。
五、金手指:影纹灯与尘迹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