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晨雾与鼓声
晨雾从雪山脚下铺来,渠水像一条银蛇穿城而过。城门外,三通鼓声在雾里回荡,骆驼抬头,铃声叮当应和。阳光从天山背后探出头来,把渠面染成一片碎金。
沈砚秋勒住缰绳,回望身后的商队。驼峰起伏,像一座座移动的小山。他抬手示意,队伍在渠边停下。
“水很清。”杜衡蹲下身,掬起一捧,“雪山来的,带着甘甜。”
“甘甜的水,养出甘甜的葡萄。”阿尔斯兰笑,眼角皱纹像被风沙磨过的石头。
罗衣把水囊递过去,轻声道:“先润润嗓子,等会儿还有礼仪要走。”
城门官已在等候。白诃黎城主站在旗下,衣袍素净,目光沉静。
“远道辛苦。”白诃黎拱手,“入城有三礼,呈牒、献礼、盟誓。”
二、入城三礼
沈砚秋点头,从袖中取出商牒,双手奉上。城门官接过,逐行念出:“商队名,沈氏;货物,丝绸、茶叶、瓷器;来处,长安;去处,西域诸城邦……”声音在雾中散开,像石子落进渠水。
“呈牒毕。”白诃黎道,“献礼。”
沈砚秋示意,两名伙计抬上礼盒。盒盖揭开,一匹丝绸在晨光里泛着柔光,一包龙井茶叶清香透出,一件青瓷瓶温润如玉。
“丝绸为路,茶叶为友,瓷器为信。”沈砚秋道。
白诃黎接过青瓷,指尖在釉面上停了一瞬:“好一个为信。”
盟誓在渠边的石台举行。台上立着一块旧碑,碑文斑驳。白诃黎将右手按上:“以市为信,以民为本。”
沈砚秋亦按上:“互惠互利,共护商道。”
两人齐声:“若有违背,愿受城邦律法处置。”
鼓声再起,城门官高声宣布:“沈氏商队,准予入城!”
三、渠边街市
队伍缓缓进城。主渠在左侧流淌,孩童在浅滩追逐,水花溅在石板上,碎成细小的光。渠边,女人们捶洗衣物,笑声与水声交织。烤馕的麦香、烤肉的孜然香、果干的甜香,顺着风一路铺到市场。
工匠们在修摊位,木板敲击声清脆。白诃黎引众人到渠边凉亭坐下,凉亭外葡萄藤新叶刚展,阳光穿过叶隙,在地上织出斑驳的网。
“市场分四区。”白诃黎道,“东丝瓷,西茶香料,南皮毛,北综合。”
“愿在东区得三摊,西区得两摊。”沈砚秋道。
市场官点头:“可。念是首支大规模入城商队,免三月租金。”
阿罗憾插话:“度量衡须统一,中原斤两尺与本地度量并行,立标准器于申诉处,便于核对。”
财政官阿合买提抚须:“税率初定五厘。”他顿了顿,“有一请——贵方每月朔日开商道讲座,教我城邦商人识货、识价、识契约。”
沈砚秋拱手:“愿效绵薄。”
四、文书与“价目绳”
文书在凉亭下写就,汉文与龟兹文并列。罗衣逐句翻译,确保双方无异议。白诃黎与沈砚秋分别签字盖章。
此时,沈砚秋从行囊中取出一卷细麻绳,绳上每隔寸许打有不同结法的小结。
“此绳名为‘价目绳’。”他道,“我在长安与河西商道常用。绳结不同,代表不同品级与价格。以青、白、赤三色丝线标记:青为贱,白为平,赤为贵。绳头一结,为基准价;每往后一结,上浮若干。各地商队一看便知,无需多言。”
他将绳递给市场官:“今日起,可悬于市场申诉处。买卖双方有争执,以绳为证,以器为凭。”
市场官接过,试着解了几个结,眼中一亮:“此法简明,不易争执。”
阿合买提亦点头:“既可减少口舌,亦可防人暗抬物价。”
白诃黎抚掌:“今日之事,写在水上,也写在绳上。”
“愿水长清,绳不乱。”沈砚秋回敬。
五、文化交流的约定
午后,白诃黎引众人去看城北的文化交流中心。那是一座依渠而建的小院,院里有一株老榆,枝叶如盖。
“这里可做音乐、舞蹈、饮食之交流。”白诃黎道。
“第七日,市场重启,可办一场‘文化之夜’。”沈砚秋提议,“诸国商人各展所长。”
“好。”白诃黎点头,“让音乐顺着渠水,流过每一条街。”
六、暗线与警示
傍晚,罗衣独自沿渠而行。夕阳把水面染成橘红,孩童散去,渠边只剩几位老人在闲谈。她走到一座小桥上,风从上游吹来,带着一丝凉意。
桥下有影子掠过。罗衣低头,看见一个黑斗篷男子蹲在渠对岸,正与一名本地商人低语。她悄悄靠近,只听见“摊位”“税率”“通道”几个词,便被对方察觉。
黑斗篷男子抬头,目光如蛇吐信,嘴角勾出一抹冷笑,转身没入小巷。罗衣追了两步,小巷尽头是一堵高墙,墙上有新抹的黄泥,泥上留着半个掌印和一道划痕——形似蛇盘沙。
她回到凉亭,见沈砚秋正与阿罗憾讨论价目绳的悬挂方式。罗衣低声把所见所闻说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