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的前兆
离开白骨井的第三天,天空开始出现一种不安的宁静。太阳像被一层薄纱遮住,光线变得柔和,却带着压抑的闷热。释一行站在高处,望着天边那条细长的云带,神色凝重。
“风暴要来了。”他说。
“多久?”沈砚秋问。
“最迟明天午后。”释一行回答,“而且,这不是普通的沙暴,是‘风暴眼’——中心风力极大,足以吹翻骆驼。”
顾长风皱眉:“我们必须在那之前找到避风处。”
二、寻找风暴眼
释一行摊开星图,手指在上面快速移动:“根据星象和风向推算,风暴的中心将经过我们现在的路线。如果我们能在它到来之前进入风暴眼的边缘,就可以利用那里相对平静的气流躲过最强的风力。”
“风暴眼?”顾长风不解,“那不是台风才有的吗?”
释一行摇头:“沙漠的风暴也有类似的结构,只是规模较小。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旋涡,中心是相对安全的‘眼’,四周是旋转的风墙。”
沈砚秋点头:“好。我们调整路线,直奔风暴眼。”
三、最后的准备
为了应对风暴,队伍开始了紧张的准备:
- 每个人都将水袋和干粮牢牢绑在身上,确保不会被风吹走。
- 驼铃被暂时摘下,避免在风暴中发出不必要的声响,消耗体力。
- 释一行用布条在每个人的手腕上系上一根细带,上面用星符标记方向,以防在沙雾中迷失。
- 顾长风带领队员们在骆驼的鞍具上加装了简易的防风帘,用厚布和绳索固定。
“记住,”沈砚秋在出发前叮嘱,“风暴中,无论听到什么声音,都不要松开彼此的手。我们是一个整体。”
四、风墙
第二天午后,风暴如期而至。先是一阵突如其来的静,然后是远处传来的低沉轰鸣,像有一头巨兽在沙海深处咆哮。
“来了!”释一行大喊。
第一阵风墙如同一堵无形的巨墙,瞬间压到队伍面前。沙子像刀子一样刮过皮肤,空气被抽走,呼吸变得困难。沈砚秋和顾长风背靠背站在队伍中央,用身体为队员们挡住一部分风沙。
“低头!闭眼!不要说话!”顾长风的声音在风中破碎,却依旧坚定。
五、进入风暴眼
按照释一行的指引,队伍在风墙中艰难前行。每一步都像是在与看不见的敌人搏斗。半个时辰后,风力突然减弱,天空像被掀开了一角,露出一片相对清晰的区域。
“我们到了。”释一行喘息着说,“风暴眼。”
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四周是旋转的沙墙,像一条围绕着他们的巨龙,而他们正站在巨龙的心脏地带,风平浪静,甚至能看到头顶的星星。
六、短暂的宁静
在风暴眼中,时间仿佛被拉长。队员们瘫坐在沙地上,大口喘着气,脸上、身上全是沙。沈砚秋和顾长风互相检查对方的状况,确认没有人员失踪。
“我们做到了。”顾长风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难掩兴奋。
“还没有。”沈砚秋摇头,“我们还要等风暴过去,或者在它再次加强前离开。”
释一行抬头观察天空:“根据星象,风暴眼还能维持一个时辰左右。我们必须在那之前做好准备。”
七、意外的发现
在整理装备时,顾长风在一只骆驼的鞍具下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布袋。里面是一张折叠的羊皮纸,上面画着一个奇怪的符号——一个眼睛的形状,瞳孔中是一颗五角星。
“这是……”顾长风皱眉。
“风暴眼的标记。”释一行的神色变得凝重,“这不是我们的人画的。”
沈砚秋的眼中闪过一丝冷光:“有人在我们的队伍中,知道我们会进入风暴眼,并且留下了标记。”
“内奸?”顾长风问。
“或者,是一个比我们想象中更了解风暴的人。”沈砚秋道。
八、人心的考验
风暴眼中的宁静,反而让人心变得不安。队员们有的在祈祷,有的在检查装备,也有的在默默观察其他人的举动。
“现在,”沈砚秋低声对顾长风说,“是找出影子的最好时机。”
顾长风点头:“因为在风暴中,每个人都会暴露自己的本能反应。”
两人没有声张,只是默默观察。不久,他们注意到一个队员的举动有些异常——他不断调整自己手腕上的布条,像是在确认什么。当风暴眼的边缘出现一道亮光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是他。”顾长风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还不确定。”沈砚秋摇头,“但他值得怀疑。”
九、离开风暴眼
一个时辰后,风暴眼开始收缩,四周的沙墙像要合拢。释一行发出信号,队伍再次整装,准备穿越风墙。
“记住,”沈砚秋再次叮嘱,“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松开彼此的手。”
这一次,穿越风墙比来时更加艰难。风力忽强忽弱,像是在故意试探他们的耐力。但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彼此的信任,他们最终安全地走出了风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