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藏经阁那被尘埃覆盖的角落归来,叶秋的心湖并未因“源劫散人”的警示而泛起恐惧的涟漪,反而更加澄澈明净。那条“逆天”之路的惨痛失败,如同一面映照未来的镜子,让他更清晰地看到了自身道路的独特与谨慎的必要。他暂缓了悟道崖那高风险的能量碰撞实验,决定回归基础,在听涛小筑这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进行一场更精细、也更核心的验证——将他对“源初道纹”的领悟,与得自青玄湖的“万象源纹”传承相结合,应用于实际。
听涛小筑附带的半亩灵田,土壤贫瘠,灵气稀薄,里面只有几丛顽强的“月光苔”在夜间发出微弱的光晕,以及几株叶片耷拉、毫无生气的“清心草”,如同鸡肋般被前主人遗弃。在寻常内门弟子眼中,这块地或许只配种点观赏性的花草。但在叶秋眼里,它却是一个绝佳的微型实验室。
他的目的并非传统的灵植培育,而是要验证一个构想:能否通过微观层面调整能量环境的核心规则——“道纹”,来优化甚至重塑一片区域的“生态”,使其更利于特定目标的生长。这不仅是聚灵阵的强化,更是对“生长”这一自然规则的局部干预与引导。
月华如练,倾泻在静谧的小院。叶秋屏息凝神,立于灵田旁,身形在月色下显得愈发幼小,但那双眼眸却亮得惊人。他并未动用多少自身灵力,而是将神识高度凝聚,如同最精密的无形刻刀,悄然渗透进灵田下方的地层。
那里,镌刻着内门统一布置的基础聚灵阵纹。结构标准,功效稳定,却也死板僵硬,如同一条只能单向流淌的浅浅溪流,对灵植生长所需的复杂、动态的能量谱系响应迟钝。
“节点固化,灵气频率单一,对乙木生气、月华精华等滋养性力量引导近乎于无……”叶秋的“源初道纹”视角下,这座基础阵法的缺陷一览无余。他没有选择暴力修改或覆盖,那会留下明显痕迹。他采用的是另一种更为精妙,也更为本质的方式——以自身对能量本质的理解为引,调动一丝蕴含“万象源纹”特性的灵力,如同绣花般,在那原有的、粗陋的阵纹线条之上,叠加、镶嵌上无数个极其细微、繁复玄奥的新“纹路”。
这些纹路并非随意刻画,每一个都对应着“万象源纹”中关于“滋养”、“生长”、“循环”、“调和”的意境。它们如同具有生命的藤蔓,巧妙地寄生在原有阵法的能量通路上,不破坏其主体结构,却深刻地改变了能量流经此地时的“状态”和“频率”。
他模拟草木呼吸的节奏,调整灵气波动,使其更契合植物细胞的吸收;他引导稀薄的月华星辉,汇聚成柔和的滋养之光;他甚至尝试构建了一个微型的能量循环场,让逸散的灵气不至于白白流失,而是在小范围内往复流转,如同给灵田加上了一个无形的“保温罩”。
整个过程无声无息,对灵力的消耗极低,却极度耗费心神,是对神识操控精度的极致考验。叶秋的额头渐渐渗出细密的汗珠,但他眼神专注,手指在虚空微动,引导着那无形的“刻刀”完成最后几个关键节点的勾勒。
当最后一笔“源纹”悄然融入大地,叶秋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灵田表面看上去毫无变化,但若有一位感知敏锐的修士在此,便会察觉到此地的气息已然不同。空气变得更加清新湿润,弥漫着一股淡淡的、令人心神宁静的草木清香,仿佛雨后初晴的森林。那稀薄的灵气似乎“活”了过来,带着一种温和的、充满生机的韵律缓缓流淌。
叶秋取来几颗最普通的“蕴灵草”种子,随意撒入田中。这是最基础的实验样本,生长周期稳定,对环境变化敏感。
接下来的日子,叶秋的生活节奏依旧。藏经阁查阅古籍,听涛小筑凝练自身,似乎完全忘记了那块灵田。但变化,却在悄然发生。
第三日,嫩绿的蕴灵草新芽便破土而出,绿意盎然。
第五日,新苗已长到一指高,叶片舒展,脉络清晰,长势明显快于寻常。
第十日,令人惊讶的是,那几株原本半死不活的清心草,老叶转绿,新叶萌发,植株挺拔了许多,甚至有几个枝头结出了米粒大小的花苞!就连那些作为背景的月光苔,也仿佛被注入了活力,夜间散发的光华变得更加凝实、柔和,如同真正的月辉流淌。
这一不寻常的景象,首先被每日例行巡视弟子居所周边区域的灵植峰外围弟子察觉。
“王师弟,你快看听涛小筑那边!”一个略显年长的灵植峰弟子揉了揉眼睛,指着叶秋院子的方向,语气满是不可思议,“那蕴灵草……是不是我眼花了?这才几天功夫,怎么能长这么高?还有那清心草,前几天我看还蔫着呢!”
被他招呼的王师弟望去,也是倒吸一口凉气:“张师兄,你没看错!这长势太邪门了!而且你感觉一下,那地方的灵气……好像特别舒服,带着股青草味儿,跟我打坐时感受的纯粹灵气不太一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