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过十里,地势豁然开朗,一座巍峨耸立、仿佛连接天地的巨大山门便赫然撞入眼帘,带着一股蛮荒而神圣的压迫感,令人心生敬畏。
那并非凡俗匠人所能雕琢的门楼,而是两座高逾千丈、如同被太古神只以无上伟力劈开般的陡峭石峰,天然对立,形成一道宏伟得令人窒息的天然门户。石峰通体呈玄青之色,历经万载风霜雨雪,表面光滑如镜,反射着天光云影,隐约可见无数繁复玄奥的符文如同拥有生命般,在石质深处缓缓流转、明灭,散发出一种苍茫、古老、厚重如史的磅礴气息,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宗门千年的底蕴。两道巨大的瀑布,如同九天银河倒泻,从石峰顶端轰鸣着、奔腾着飞流直下,坠入下方那深不见底、水汽氤氲的幽潭,激起千堆雪浪,轰鸣声震耳欲聋,漫天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绚烂的七彩霓虹,更添几分仙家气象。
一道完全由精纯灵气凝聚而成、宽达百丈、凝实如青玉的巨大光桥,横跨在轰鸣的瀑布与幽深的潭水之上,宛如神迹,连接着山门内外。光桥之上,云雾缭绕,仙气氤氲,看不清对面具体情形,只有一片朦胧而庄严的光晕,更添几分神秘与不容亵渎的威严。
山门之前,是一片以整块巨型青玉铺就、光滑如镜、极为开阔的广场,名为“接引台”。此刻,广场上已然聚集了不下数百人,男女老少皆有,服饰各异,气息强弱悬殊,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复杂的“红尘求道图”。
叶秋与王道长混杂在熙攘的人群中,如同滴水入海,毫不起眼。王道长深吸了一口此地浓郁得几乎化不开的灵气,只觉得连日奔波的疲惫都消散了几分,但心中那份激动、忐忑与近乡情怯的复杂心绪却愈发强烈。他努力平复着呼吸,压低声音对叶秋道:“此处便是青云宗外山门‘接引台’。所有欲入宗门者,无论出身来历,皆需在此等候,参加那决定命运的入门考核。”
叶秋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站着,身形在周围或高大或激动的身影映衬下,更显幼小单薄。然而,他那双清澈的眼眸中,却没有任何孩童应有的好奇或紧张,只有一种近乎绝对的平静与专注。此刻的他,不像一个心怀憧憬、渴望仙缘的求道者,更像是一位潜入异文明核心地带进行深度田野调查的社会学者,冷静地观察、记录、分析着眼前的一切。
他的感知如同最高精度的扫描仪,将广场上的人群迅速分类、标记、建立档案:
第一类,数量最为庞大的“凡人求道者”及其家属。 他们大多衣衫朴素,甚至打着补丁,面带长途跋涉的风尘与疲惫,眼神中混杂着对仙门的无限向往、对未知命运的深深忐忑,以及一丝孤注一掷的决绝。年轻的父母紧紧牵着懵懂孩童的手,一遍遍低声叮嘱着注意事项,粗糙的手掌因紧张而微微颤抖;一些年纪稍长的少年,则紧握拳头,指节发白,嘴唇抿成一条直线,眼神倔强而炽热,仿佛将整个家族乃至自己一生的气运都押在了此次考核之上。他们大多聚集在广场边缘,显得拘谨、卑微,周身气息与周围浓郁活跃的灵气格格不入,如同误入琼楼玉宇的乞丐。
第二类,来自各个依附于青云宗的修仙家族的子弟。 他们衣着光鲜,绫罗绸缎,玉佩环佩,大多已有修为在身,虽也只是练气初期,但神情间自带一股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与从容。或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低声谈笑,目光偶尔扫过那些衣衫褴褛的凡人求道者,带着不易察觉的轻蔑与居高临下的怜悯;或由气息凝练、至少是练气后期的家族长辈陪同,那些长辈神色沉稳,正对着巍峨山门或那灵气光桥指指点点,向身旁的晚辈传授着经验、人脉与注意事项。他们显然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和人脉,对考核的流程、乃至可能的“窍门”都了然于胸,显得底气十足。
第三类,则是像王道长这样的“散修”或小门派推荐者。 他们人数相对较少,分散在人群中,大多沉默寡言,风尘仆仆,眼神复杂,既有对大宗门资源与传承的渴望,也有一丝历经江湖磨砺、见识过人心险恶后的谨慎、沧桑与不易察觉的自卑。他们带来的弟子,也多是经过一番艰难筛选,神色间少了几分天真烂漫,多了几分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审慎。
第四类,便是维持秩序、代表宗门颜面的青云宗外门弟子。 他们身着统一的月白色镶青边道袍,袖口与衣襟处以银线绣着流云纹路,修为多在练气中期。一个个身姿挺拔,面无表情,眼神锐利如鹰,如同标枪般立在广场各处关键位置,虽未刻意释放威压,但那整齐划一的服饰、沉稳如山岳的气质、以及腰间悬挂的制式长剑或玉佩法器,都无声地彰显着宗门森严的纪律与不容置疑的力量。他们偶尔会出声引导人流,声音不高,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公事公办的冷漠与威严,所有人都会立刻噤声,依言而动。
整个广场上空,仿佛弥漫着一个巨大而无形的情绪漩涡,由希望、恐惧、期待、嫉妒、自信、自卑、野心、虔诚……种种复杂情感交织而成,无声地冲击着每个人的心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