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2月的北京城,寒风凛冽中却透着一股子前所未有的暖意。
外交部那座新修缮的西式大楼前,英国的米字旗、法国的三色旗和美国的星条旗,三面国旗在灰蒙蒙的天空下猎猎作响,它们与华夏的红色共和旗并列飘扬,构成了一幅让无数华夏儿女热泪盈眶的画面。
唐启站在外交部大厅的落地窗前,手指间夹着一支刚点燃的哈德门香烟,青灰色的烟雾在他眼前缭绕。透过玻璃,他能看见院子里那些穿着黑色呢子大衣、头戴高筒礼帽的外国公使正三三两两地走来,皮鞋踩在新铺的花岗岩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首脑,英国公使朱尔典先生到了。"秘书走进来报告者,自从西北三马战败后,张作霖改旗易帜全国基本达成了统一,土改和工商业改革都在稳步进行,这位27岁的年轻首领每天都要忙到深夜,头发都开始出现了稀疏的白色。
唐启掐灭烟头,整了整军装领口,嘴角扬起一抹几不可见的弧度:“走,去会会这些洋大人。”
大厅里已经摆好了红木圆桌,上面铺着绣有金色龙纹的墨绿色绒布。英法美三国公使依次入座,他们身后站着各自的翻译和随员,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古龙水与雪茄混合的气味。
朱尔典公使是个留着精心修剪的灰白胡须的英格兰绅士,他率先起身,用带着浓重伦敦腔的英语说道:“尊敬的唐先生,我谨代表大英帝国政府,正式承认贵国政府为合法政府,并递交我国国王陛下的国书。”
唐启接过那本烫金封面的羊皮纸文书,指尖能感受到上面精致的凹凸纹路。他注意到文书上的火漆印章还带着新鲜的蜡香,显然是刚刚制作完成的。
"我国政府深切理解贵国人民对和平与稳定的渴望,"朱尔典继续说道,蓝灰色的眼睛里闪烁着精明的光芒,“特别是在当前欧洲战事胶着的特殊时期,一个统一的华夏对维护远东和平至关重要。”
法国公使康悌紧接着站起来,他那口带着普罗旺斯口音的法语像唱歌一样婉转:"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同样承认贵国政府,并期待在战后重建中开展广泛合作。"他说着,意味深长地眨了眨眼。
唐启不动声色地点点头,心里却跟明镜似的,这些洋人嘴上说着承认,骨子里盘算的还是各自的商业利益。他接过法国国书时,注意到康悌的袖口绣着精致的鸢尾花纹,那是波旁王朝的象征,看来这位公使骨子里还是个保皇派。
美国公使芮恩施的致辞最为简短务实,这个来自德克萨斯的高个子美国人操着一口带着南方口音的英语:"美利坚合众国承认贵国政府,我们期待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贸易关系。"他特别强调了"平等"二字,还冲唐启眨了眨眼,仿佛在暗示什么。
轮到唐启发言时,他站起身,目光缓缓扫过在场每一位外国使节。他今天特意穿了一身笔挺的深蓝色军装,胸前只佩戴了一枚简朴的共和勋章,却比任何华丽的装饰都更能彰显他的权威。
"诸位公使先生,"唐启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新政府感谢贵国的承认。这标志着我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重返国际社会。”
他停顿了一下,让翻译能够准确传达他的每一个字眼:“我国政府奉行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的外交原则。我们愿意与所有尊重我国主权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特别是在军事和经济重建领域开展合作。”
唐启特意加重了"尊重我国主权"这几个字的语气,同时注意到朱尔典和康悌交换了一个微妙的眼神。他知道这些列强虽然嘴上承认了新政府,但骨子里还惦记着那些不平等条约中的特权。
"具体而言,"唐启继续说道,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我国欢迎外国资本参与铁路、公路、矿山等基础设施建设,但必须遵守我国法律,特别是关于关税自主权的规定。”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芮恩施挑了挑眉毛,而康悌则下意识地摸了摸他的怀表链子,唐启知道,关税问题一直是列强最敏感的神经。
会议结束后,三国公使陆续离开。唐启站在台阶上目送他们的马车远去,寒风卷着几片枯叶在他脚边打转。秘书凑过来,低声问道:“首脑,倭国人那边…”
"让他们等着,"唐启冷笑一声,“既然他们摆谱,咱们也不急着见。”
直到下午三点,倭国公使寺内正毅万寿之助才被引入外交部会客室。这个留着八字胡的矮个子倭国人一进门就用带着浓重关西腔的汉语高声说道:“唐桑,久等了!”
唐启坐在主位上纹丝不动,甚至没有起身相迎的意思。他慢条斯理地喝了口茶,才抬眼看向这位趾高气扬的倭国外交官。寺内正毅穿着传统的黑色和服,腰间别着一把短刀,这在外交场合简直是赤裸裸的挑衅。
"寺内正毅先生,"唐启放下茶杯,瓷器与红木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听说贵国政府对我们有些…不同的看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