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歇时的短暂交流与关注,并未让林闻溪放松警惕。他深知,要想真正在这国际学术殿堂立足,仅靠理念的碰撞和个案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西方医学界信奉的是铁一般的数据和可重复的验证。要击穿偏见,必须拿出令人无法忽视的硬核证据。
机会很快再次来临。会议的议程进入到了“战创伤感染控制与抗生素替代方案”的专题讨论。这个议题因青霉素的极度短缺而备受关注,各国都在寻找替代或辅助方案。汤姆森代表美国方面介绍了一些磺胺类药物的应用和新研发进展,但其效果和副作用问题依然突出。
当主持人询问是否有其他代表愿意分享相关经验时,林闻溪再次站了起来。这一次,他是有备而来。
“主席先生,各位代表,”他的声音平稳而自信,“我们愿意分享一些在中国战区,利用传统中医药,辅助控制战创伤感染、并降低抗生素使用剂量的初步数据观察。”
台下响起一些窃窃私语,汤姆森更是露出了毫不掩饰的怀疑表情。
林闻溪不慌不忙,示意张医生操作幻灯片。屏幕上出现的不再是模糊的照片,而是清晰的、符合国际规范的统计图表。
· 图表一: 两组伤势相近的伤员感染率对比。一组采用标准西医疗法(清创+有限磺胺),另一组在西医疗法基础上加用外敷内服中药(如黄连、蒲公英、黄芪等为主的方剂)。结果显示,结合组的感染发生率显着低于纯西医组。
· 图表二: 两组感染伤员的愈合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结合组的平均愈合时间更短,发生坏疽、二次感染等并发症的比例也更低。
· 图表三: 这是一份更具说服力的成本-效益分析。在达到相近感染控制效果的前提下,结合组所使用的磺胺类药物总量,比纯西医组平均节省了约百分之三十五。
每一张图表都配有详细的数据来源、分组方法、统计方法说明(尽管受条件所限,无法完全达到随机双盲的黄金标准,但其样本量和统计显着性已足以引人注目)。
“这些数据,来自于西北前线三个战地医院超过五百例伤员的临床记录。”林闻溪强调道,“我们承认,这并非在理想实验室条件下完成。但这是发生在真实战场上的、活生生的证据!它表明,在抗生素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合理运用中医药,能够有效弥补现代医学的短板,拯救更多生命,节约宝贵资源!”
会场一片寂静,只剩下幻灯片切换的轻微声响和同声传译的耳机音。许多代表,尤其是来自同样面临药品短缺国家的代表,身体前倾,看得非常仔细。
汤姆森脸色难看,他忍不住再次发言:“林先生,我必须再次强调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这些草药里到底是什么成分起作用?作用机制是什么?有没有可能只是巧合,或者有其他未知因素?没有严格的生化分析和临床试验,这些数据再好看,也只是空中楼阁!”
林闻溪似乎早就等着这个问题。他深吸一口气,抛出了准备已久的“杀手锏”。
“汤姆森先生,您问到了最关键的点子上——作用机制。”他目光扫过全场,最终定格在苏联代表团的方向,“事实上,我们并非没有进行探索。由于国内条件限制,我们的一些合作者,正在尝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他示意张医生播放最后一张幻灯片。上面显示的是几项简单的体外实验数据(这很可能是与苏联专家伊万诺夫合作,或基于其提供的有限资源完成的):
· 数据显示,黄连、黄芩等药材的提取物,对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战伤感染菌株,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体外抑菌活性。
· 更引人注目的是下一项:某些中药提取物与低剂量的磺胺类药物联合使用时,表现出了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其抑菌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任一种。
“当然,这仅仅是初步的、极其简陋的体外实验,”林闻溪坦诚道,“距离阐明全部机制相距甚远。但它至少提供了一个方向性的提示:中医药并非完全虚无缥缈,其某些成分确实具有生物活性,并且有可能与现代药物发生有益的相互作用。”
他总结道:“先生们,我们带来的不是完美的答案,而是一个基于大量实践数据的、有价值的可能性。我们以疗效为盾,保护了无数生命;我们以数据为矛,试图刺穿未知和偏见。我们呼吁的不是简单的认可,而是希望国际医学界能够以开放的态度,投入资源,与我们一起,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深入研究这份来自东方的古老遗产,或许它能为我们共同面对的医疗困境,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话音刚落,会场短暂寂静后,响起了一阵掌声!这掌声并非来自所有人,但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响亮和真诚。它来自那些被数据说服的人,来自那些看到新希望的人。
汤姆森面色铁青,不再发言。李振穆教授也陷入了沉思。
而苏联代表团的伊万诺夫专家,则隔着人群,向林闻溪投来了一个赞赏和会意的目光。
林闻溪知道,他成功地掷出了手中的矛,也竖起了坚实的盾。他将中医药从“玄学”的争论,巧妙地引向了“值得用科学方法去研究”的实证领域。
数据为矛,疗效为盾。他在这国际讲坛上,为中国古老的医学智慧,杀出了一条血路。
第四十七章终。
喜欢针途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针途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