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闻溪彻夜未眠。
“樱花计划”的每一个字都像烧红的烙铁,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灼烧着他的神经。最初的震惊与恐惧过后,一种近乎冰冷的沉静笼罩了他。越是巨大的危机,越需要极致的冷静与缜密。他知道,手中这份由顾静昭冒死送出的情报,其价值无法估量,其重量足以压垮山河,但如何运用它,却是一门生死攸关的艺术。
他不能仅仅依靠一腔热血去叩响最高当局的大门。他需要策略,需要证据链,需要让这份情报以最无法辩驳、最能引发行动的方式呈现。
第一步:解读与深化。 他重新摊开顾静昭的密信(内容已牢记于心),结合自己从黑水峪带回的样本和观察,以及“黑太阳”计划的文件,开始进行交叉验证和深度分析。
· 目标吻合: “黑太阳”提及的试验点与“樱花计划”的目标区域存在逻辑上的升级与扩展关系。
· 技术延续: 信中描述的“岚”株气溶胶传播,与他在西北了解到的日军飞机异常喷洒行为模式吻合;“瘴”株的低温适应性,解释了为何敌人选择冬季发动。
· 样本佐证: 黑水峪样本所呈现的异常毒力,恰好为“优化”提供了初步的、可怕的实物证据。 他将这些分析要点逐一记录下来,用冷静、客观的医学和军事术语进行表述,竭力剔除任何可能被指责为“臆测”或“煽动”的情绪化语言,构建起逻辑严谨的情报分析报告。
第二步:寻找盟友与通道。 独自一人无法成事。他首先想到的是陈济棠部长。陈部长是他在朝堂上最直接的支持者,且有渠道直达天听。但如何将情报传递给他,并确保他能顶住压力采取行动?林闻溪决定准备两份报告:一份是公开的、侧重渭北成效和未来推广的汇报;另一份,则是绝密的、关于“樱花计划”的紧急预警,只呈送陈济棠一人,并建议其选择最稳妥的时机和方式转呈最高层。 同时,他绝不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一条线。他想到了李正雄游击队。虽然远在西北,但他们或许有其他渠道向延安方面传递信息,即便重庆方面行动迟缓,也能让另一股抗战力量提前警惕。他还想到了那位曾有一面之缘、思想似乎较为开明的美国顾问汤姆森,通过国际舆论施压或许也是一条路,但风险极大,需慎之又慎。
第三步:准备“证据包”。 单凭一纸情报,说服力仍显不足。他需要准备一个无可辩驳的“证据包”:
1. 核心情报: 他重新加密誊写了“樱花计划”的要点分析。
2. 实物证据: 那几支来自黑水峪的样本试管,被他用软木塞封蜡,小心包裹。这是最危险的证据,也是最能证明情报真实性的铁证。
3. 旁证链: 附上“黑太阳”计划的相关摘要、黑水峪疫情及样本采集的详细记录、以及渭北应对霍乱的成功案例——后者是为了证明,我们并非毫无准备,但面对“樱花计划”级别的攻击,现有力量远远不够,必须国家层面总动员。
4. 应对建议草案: 他连夜起草了一份《应对极端生物战威胁紧急预案纲要》,从全国疫情监控网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军民防疫培训、反制措施研究(如针对性中药方剂预研)等方面提出了初步构想,使汇报不仅是预警,更带有解决方案的影子。
完成这一切时,天已蒙蒙亮。林闻溪眼中布满血丝,但眼神却锐利如鹰。他将绝密报告和证据包贴身藏好,那份公开的汇报稿则放入公文包。
就在这时,房门再次被轻轻叩响。来的竟是多日未见的王秘书,他脸色凝重,眼中带着血丝,似乎也一夜未眠。
“林专员,”王秘书压低声音,语气急促,“部长让我立刻来见您。部务会议提前了,就在今天上午!何副部长那边不知得了什么风声,动作频频,恐怕会上会有大变故!部长让您务必小心,一切依计行事。”
林闻溪心中一凛。会议提前?何敬之异动?这绝非巧合!难道对方也嗅到了什么?还是说“樱花计划”的背后,在重庆这潭深水中,有着更复杂的牵连?
“我明白了。”林闻溪沉声道,拍了拍藏有绝密情报的胸口,“请转告部长,林闻溪已准备周全。”
王秘书深深看了他一眼,重重点头,匆匆离去。
林闻溪站在窗前,看着渝城清晨的浓雾再次吞噬街巷。手中的绝密情报如同燃烧的炭火,烫灼着他的肌肤,也点燃了他心中的斗志。
他知道,几个小时后,他将步入的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医疗政策的会议,更是一个没有硝烟,却同样决定着亿万人生死的战场。
绝密情报已入手,利刃即将出鞘。
第二十二章终。
喜欢针途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针途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