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仲秋,药王孙思邈诞辰将至,南昌城弥漫着淡淡的药香。今年的药王节与往年不同,在医学堂和药材商会的共同筹备下,办成了前所未有的中西医药文化交流盛会。
清晨,林闻溪与同学们换上整洁的青衫,随着人流走向滕王阁下的祭典会场。赣江畔早已搭起九丈高的祭台,台上供奉着药王孙思邈的金身塑像,两侧却罕见地并列挂着希波克拉底和张仲景的画像。台下,中药铺伙计与西医院护士并肩而立,老郎中与洋大夫比邻而坐,形成一道奇特的风景。
辰时正,钟鼓齐鸣。主祭人不是预料中的中医耆宿,而是医学堂的陆九芝老先生与麦克莱恩博士并肩而立。二人皆着礼服,陆老是一袭绛紫长衫,麦克莱恩则是一身黑色西洋礼服,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奇异地和谐。
"维己未年八月朔日,赣水之滨,杏林同仁谨以馨香俎豆,昭告于药王孙公思邈之神位前..."陆老诵读祭文,声音苍劲有力。
祭文内容令人耳目一新,不仅追述孙思邈"大医精诚"之训,更称赞其"兼收并蓄"之精神:"公着《千金》,纳百族之方;今人学医,当融四海之智。医道无疆,唯真是求;仁心无限,唯善是从。"
更令人惊讶的是,麦克莱恩博士用生硬的汉语接着诵读:"西方医圣希波克拉底有云:'医者仁术也'。东方西方,心同理同。今我辈同仁,愿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
中外医者共同献祭,三牲五谷之中,竟还有显微镜和解剖图等西洋医学象征物。这番景象,令在场许多老药工拭目感慨。
祭礼过后是巡游。三十六名童子手持药旗开道,后面跟着各色方阵:中药方阵抬着巨型人参、灵芝模型;西药方阵展示着精致的药瓶器械;针灸方阵演示经络穴位;外科方阵表演无菌操作...
林闻溪被安排在青年学子方阵前列,手捧《中西医汇通倡议书》。当队伍行至广润门时,一位白发老妪突然冲出人群,跪倒在药王神像前:"谢药王保佑!谢中西医先生救了我孙儿性命!"
原来老妪的孙儿上月患急症,经中西医合力救治得活。老人奉上亲手绣制的锦旗,上书:"中西合璧,仁心仁术"。这个意外插曲,成为巡游最动人的一幕。
午后是学术交流。在滕王阁内,举办了首场"中西医药对话论坛"。令人惊喜的是,不仅有名医大家,还有许多普通药工护士分享经验。
一位老药工演示"中药辨伪绝技":如何通过看、摸、闻、尝辨别药材真伪。他取出一把三七:"真三七铜皮铁骨,断面灰绿;伪品则色黄质松。"麦克莱恩博士好奇地接过观察,竟通过显微镜发现真三七的淀粉粒特有形态。
西医院护士长则展示"无菌护理技术",老药工们发现其"灭菌法"与中医传统"蒸晒法"颇有相通之处。
最精彩的是一位盲人针灸师的表演。蒙眼针刺,穴穴精准,引得西洋医师连连称奇。麦克莱恩忍不住上前尝试,却在寻找足三里穴时手足无措,引来善意的笑声。
林闻溪在这些场景中深深感动:医学的本质,不在理论高深,而在解除痛苦;不在派别之争,而在生命关怀。
傍晚时分,药王节迎来高潮——千盏药灯放流赣江。每盏灯上都写着一种疾病名称或一个医者心愿。林闻溪写下"融通"二字,看着灯盏随波远去,恍见医学长河奔流不息。
是夜,医学堂举办"药王夜话"。烛光摇曳中,老中青三代医者围坐畅谈。一位百岁老药王回忆往昔:"昔年江西瘟疫,中医西医各治一边,死者相枕。若早如今日之融合,何至如此!"
陆老慨然:"中医西医,如人之双手,合则双美,离则两伤。" 麦克莱恩点头:"在德国,我们常说'医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中医的整体观正是现代医学所欠缺的。"
林闻溪静听良久,终於开口:"今日药王节,学生最大感悟是:医学传统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创新的基石。正如孙思邈当年融汇百家,今日我们也当融汇中西,开创适合时代的新医学。"
他的话引起共鸣。大家纷纷建言:建立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编写中西医结合教材、开展民间验方科学验证...
月光洒在滕王阁飞檐上,这场夜话直至深夜。林闻溪在日记中深情写道:"药王节里祭先贤,祭的不只是孙思邈,更是千百年来所有为医学奉献的先驱;感受的不只是传统厚重,更是医学永不停息的生命力。今日见中西医者共祭共学,恍见医学大同之曙光。"
他最後写下誓言:"愿继往圣绝学,融四海智慧,为苍生健康开新境。此志此心,天地共鉴。"
江风送来远方的药香,千年滕王阁见证着这个特殊的夜晚。林闻溪知道,药王节只是一个开始,中西医融合的道路还很长。但有了今天的共识与情谊,这条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而在他怀中,那本《医道融通札记》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彷佛先贤们正含笑注视着後人的探索与努力。
喜欢针途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针途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