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医学堂礼堂,槐荫匝地,蝉鸣初响。一场别开生面的“中西医汇通研讨会”正在这里举行。这是医学堂历史上首次由师生共同组织的中西医对话论坛,礼堂内座无虚席,连走廊都站满了人。
研讨会由陆九芝老先生和麦克莱恩博士共同主持。开场白中,陆老说:“今日之会,不在争胜负,而在求真理;不在辨高下,而在谋融合。”麦克莱恩接着道:“科学的精神是开放与求真,医学的使命是治病与救人。让我们以患者福祉为中心,展开真诚对话。”
首先发言的是秦若虚,他展示了一系列实验数据:从针刺镇痛的动物实验,到中药抑菌的体外研究,再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统计。“数据表明,中西医各有所长,结合使用往往取得1+1>2的效果。”他冷静的陈述配上严谨的数据,让最固执的反对者也不得不深思。
梁启远出人意料地分享了自己的转变:“我曾认为中医不科学,但当看到家父的糖尿病在西药控制血糖的同时,用中药缓解了口渴、乏力等症状,我开始反思:也许医学的版图比我想象的更广阔。”
顾静昭也坦诚道:“我原以为西医只是治标之术,直到亲眼目睹手术抢救大出血产妇,才明白有时‘治标’就是救命。中医治本固然重要,但若人已不存,本将焉附?”
林闻溪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讲述了自己在急诊室、药圃、实验室的见闻与思考:“我看到西医在抢救生命时的精准高效,也看到中医在调理慢性病时的整体观念;我看到显微镜下的细菌世界,也体会到脉象中的气血运行。这些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视角。”
他提出中西医汇通的三个层次:“技术上各取所长,理论上相互启发,理念上以患者为中心。”并建议:“或许我们可以建立一套‘病证结合’的诊断治疗体系:既明确西医诊断,又进行中医辨证;既用西药治病原,又用中药调机体。”
会场气氛热烈而开放。一位青年教师提出:“但中西医理论体系迥异,如何真正融合?” 一位高年级学生回应:“或许不需要完全融合,而是像联盟而非联邦,保持各自特色又协同合作。”
陆老总结道:“今日之会,老朽想起《周易》之言:‘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中西医途径虽异,目标相同;方法虽别,仁心相通。不求完全合一,但求相互理解;不求立即融合,但求逐步汇通。”
麦克莱恩博士接着说:“在美国,我们常说‘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医学的发展也应当多元包容。中医的整体观念和预防思想,恰恰可以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
研讨会最终达成共识:成立“中西医汇通研究中心”,定期举办交流活动,开展合作研究,并尝试编写《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夕阳西下,研讨会结束时,人们惊讶地发现:梁启远和顾静昭正在热烈讨论合作研究课题;傅青主先生向怀特夫人请教无菌操作要领;甚至最保守的几位教员也开始翻阅对方学科的书籍。
林闻溪走在回舍的路上,心中充满希望。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日中西医汇通初探,虽只是千里之行的蹒跚第一步,却方向已明,道路已开。医海无涯,惟开放包容能纳百川;医学无尽,惟交流互鉴可创新境。”
是夜,医学堂的灯光久久未熄。研讨会的热情仍在延续,许多师生自发聚在一起,继续讨论合作可能。而林闻溪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中西医汇通的道路漫长而艰辛,但今天,他们终于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槐花暗香浮动,月色如水银泻地。在这宁静的夏夜里,医学思想的种子正在悄悄发芽,等待着明天的阳光雨露,生长出超越中西的医学新枝。
喜欢针途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针途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