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语气愈发凝重:“故而,读经方,切不可望文生义,见麻黄的想到必是发汗,见石膏就想到必是清胃热。须深入剖析其君臣佐使之配伍、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如石膏倍于麻黄),以及这一切所针对的精确病机(热壅于肺)。此方之神妙,全在麻黄与石膏这一对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的配伍思想上,剂量乃其关键钥匙。”
接着,祖父更进一步,提出假设,引导林闻溪进行临床思辨:“若有医者遇此‘汗出而喘,无大热’之证,不深究病机,见‘汗出’便以为表邪未尽,见‘喘’便想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亦治喘,遂贸然用之,后果将如何?” 林闻溪顺着思路一想,惊道:“桂枝汤本辛温,再加厚朴杏子,仍是温性,用于肺热……岂不是抱薪救火?恐津液更伤,热邪更炽,喘逆更甚!” “不错!甚或热极生风,转为惊厥,亦未可知。”祖父神色严肃地点头。“再若,有医者见其‘喘’与‘无大热’,误辨为外寒内饮之‘小青龙汤证’,投以麻、桂、细辛、干姜等大辛大热之剂,后果又将如何?” “那便是真正的火上浇油,可能立时灼伤肺络,咯血不止,危在旦夕!”林闻溪的声音带着后怕。 “正是!毫厘之差,千里之谬。经典条文,字字皆从无数临床实践与教训中锤炼而来,背后是严密的逻辑与对疾病传变规律深刻的洞察。读经典,非是让你死记硬背,奉为僵化教条,而是要学会如此这般地‘思辨’,探究其‘为何如此立法’、‘何以如此用药’。”
这一场围绕《伤寒论》一条经文的深入问答与辩难,虽只剖析一方一证,却在林闻溪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古老的文字背后,竟蕴含着如此精深的动态病机观、严谨的方证对应与充满智慧的配伍艺术。学医,绝非简单的记忆与套用,更需要一种穿透表象、直抵核心、审问慎思的思辨能力。
祖父最后语重心长道,目光如同能穿透时光:“溪儿,日后读书临证,须常存‘为何’二字于心中。于无疑处生疑,于有疑处求证。于常法中见其变通,于变通中守其常法。如此沉潜往复,从容含玩,方能渐得医道之真味,窥见先圣之心光,而非沦为寻章摘句、记诵套方之俗工。”
窗外,日影西斜,药堂内光影斑驳,愈发显得静谧。林闻溪立于案前,心中充满了对医圣张仲景的敬仰,也对祖父那深邃的解读能力钦佩不已。他明白,今日所学,已远远超出一条经文本身,而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辨证论治核心殿堂的大门。
喜欢针途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针途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