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安儿的目光在食材间游移,最终选定了一条活鱼、几朵新鲜香菇和一些嫩豆腐。
“要做鱼羹?”徐嬷嬷走过来问道。
隋安儿摇摇头:“不,是芙蓉鱼片。”
她取来活鱼,动作利落地去鳞、剖腹、取肉。
刀光闪动间,鱼肉被片成薄如蝉翼的片状,每一片都大小均匀,透着晶莹的光泽。
这手出神入化的刀工,再次让围观的帮厨们发出惊叹。
隋安儿将鱼片用少许盐和酒腌制,然后开始处理其他配料。
香菇切成细丝,豆腐压成茸,加入蛋清调成糊状。
灶台上,一小锅清汤已经煮沸,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这汤...”徐嬷嬷嗅了嗅,“不是普通的高汤?”
“用鸽子骨和天麻边角料熬的底汤,”隋安儿解释道,“物尽其用,也不浪费。”
徐嬷嬷眼中再次闪过赞赏。
这隋安儿,不仅厨艺精湛,更懂得节俭持家之道,实在难得。
隋安儿将豆腐茸轻轻舀入汤中,形成朵朵如芙蓉花般的形状,然后放入鱼片和香菇丝。
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鱼片入汤即熟,嫩滑如绸。最后撒上几粒葱花,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芙蓉鱼片便完成了。
汤色清澈见底,豆腐芙蓉洁白如玉,鱼片晶莹剔透,香菇丝如黑玛瑙般点缀其间,葱花则如早春新绿,整道菜宛如一幅水墨画,清雅动人。
徐嬷嬷尝了一口,鱼片的鲜嫩、豆腐的滑爽、汤底的醇厚在口中交织,明明用料简单,却层次分明,回味无穷。
最难得的是,整道菜清淡至极,却丝毫不显寡淡,反而将每一种食材的本味都发挥到了极致。
“好!”徐嬷嬷难得地露出笑容,“我这就送去给张嬷嬷。若三小姐中意...”
她意味深长地看了隋安儿一眼,“你们一家在石城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隋安儿深深福了一礼,心中升起一丝希望。
或许,这手家传的厨艺,真能成为他们在这陌生之地安身立命的本钱。
“张嬷嬷。”徐嬷嬷在院门外轻声呼唤,“我带了好东西来。”
张嬷嬷闻声而出,鼻翼微动,立刻被那香气吸引:“这是...?”
“那新来的隋安儿做的芙蓉鱼片。”徐嬷嬷掀开碗盖,露出里面的菜品:
“我想着,这么好的东西,该让张姐姐先尝尝鲜。”
张嬷嬷的眼睛顿时亮了。作为知府夫人身边的老嬷嬷,她什么山珍海味没见过。
但眼前这道菜,清新雅致,不落俗套,一看就是出自大家之手。
“这...”张嬷嬷犹豫了一下,“我先尝尝。”
她取来小勺,轻轻舀了一勺汤送入口中。
瞬间,鱼汤的鲜美、豆腐的清香在舌尖绽放,明明用料简单,却层次分明,回味无穷。
最难得的是,整道菜清淡至极,却丝毫不显寡淡,反而将每一种食材的本味都发挥到了极致。
“好!”张嬷嬷忍不住赞叹,“这手艺,比府里的厨娘强多了!”
徐嬷嬷面露得色:“这隋安儿不是一般人。她父亲在京城里开食肆,自小跟着学了一手好厨艺。”
张嬷嬷沉思片刻,突然盖上碗盖:“这等好东西,该让夫人也尝尝。”
徐嬷嬷一惊:“这...合适吗?毕竟是外头大厨房做的...”
“无妨。”张嬷嬷胸有成竹,“夫人最疼三小姐,若这菜合小姐口味,岂不是大功一件?”
二人遂整理衣冠,由张嬷嬷捧着那碗芙蓉鱼片,恭敬地进入正房。
知府夫人正在窗前绣花,见张嬷嬷端着一碗东西进来,微微蹙眉:“这是什么?”
“回夫人,”张嬷嬷福了一礼,“这是新来的一个帮工做的芙蓉鱼片,老奴尝了,觉得甚是可口,特送来给夫人尝尝。”
知府夫人年约四十,面容端庄,眉宇间带着几分威严。
她瞥了一眼那碗鱼片,见造型别致,汤色清亮,倒是来了几分兴趣。
“哦?府里新来了厨娘?”
张嬷嬷犹豫了一下:“回夫人,不是府里的厨娘,是...是外院大厨房新来的帮工,叫隋安儿。”
“大厨房?”知府夫人的眉头皱得更紧了,“那种地方做的吃食,也敢往我这儿送?”
张嬷嬷连忙解释:“夫人明鉴,这隋安儿原是京城秦家家眷,因秦世良获罪贬为官奴才到了府内。她厨艺确实不凡,老奴这才斗胆...”
知府夫人将信将疑,但看着这道菜确实不错,思量了几番还是嫌弃来自大厨房,没有品尝,但对做菜的隋安儿起了兴趣。
知府夫人若有所思,“你说这隋安儿来自京城?”
“是,徐嬷嬷就在外面,夫人可唤她进来细问。”
知府夫人点点头,张嬷嬷立刻出去将徐嬷嬷带了进来。
徐嬷嬷战战兢兢地行礼,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
“徐嬷嬷,”知府夫人声音不疾不徐,“这隋安儿,究竟是什么来历?”
徐嬷嬷不敢隐瞒,一五一十地将隋安儿的情况道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