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在身后无声关闭,将那片凝固历史的寂静彻底隔绝。重新回到废弃档案区的尘埃与昏暗之中,林曦竟感到一丝不适应的喧嚣——那是空气流动的微弱嘶声,是远处规则结构沉降的咯吱作响,甚至包括她自己有些急促的心跳和呼吸。
【环境切换:脱离“绝对静默”领域,常规感知恢复,规则背景噪音增加。】
【识能:缓慢恢复中,当前3%】
【蚀化值:48 (规则共鸣效果维持,污染处于可控临界点)】
母亲最后的话语仍在脑海中回响——“概念工坊”、“万物编织者”、“编织者的遗泽”。这些词语带着某种沉重的分量,压在她的心头,也点燃了她眼中更坚定的火焰。
下一个目标明确了。但“历史断层与规则猜想交汇之处”在哪里?
她将小雅轻轻安置在一个相对干净、由倒塌书架形成的角落里,用一些破布遮盖,确保其隐蔽性。然后,她深吸一口气,唤出鬼书。
经历了寂静回廊的洗礼,鬼书似乎更加凝实,那流动的符文光晕中,偶尔会闪过一丝银灰色的星点,那是接触母亲最终刻印后留下的印记。
“我们需要找到‘概念工坊’。”林曦低声说,既是告诉鬼书,也是在梳理自己的思路,“入口在‘历史断层与规则猜想交汇之处’。”
她闭上眼睛,不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而是将心神彻底沉入与鬼书的深度连接之中,再次进入“规则共鸣”的状态。但这一次,她共鸣的目标并非具体的、稳定的规则碎片,而是更加虚无缥缈的“概念”本身。
她回想起母亲笔记中对“概念”的描述——并非实体,而是意义的聚合,是规则得以呈现的“蓝图”。她想象着“历史”的概念,那些被遗忘、被撕裂的过往,如同大地上的裂谷;她又想象着“猜想”的概念,那些未被证实、游离不定的思维火花,如同天空中飘荡的云彩。
历史断层…规则猜想…交汇…
她的精神力如同蛛网般细细蔓延开去,借助鬼书的感知放大,触摸着图书馆这个角落每一寸空间的“规则质地”。
大部分区域是“稳定”而“陈旧”的,如同干涸的河床。但在某个方向,她“感觉”到了一种奇特的“稀薄”与“动荡”。那里的规则背景仿佛一张被反复涂抹又撕开过的羊皮纸,布满了修补的痕迹和崭新的裂口,充满了“已被否定”的历史尘埃和“尚未定论”的思维微光。
就是那里!
【规则解析度(概念层面)+1% (初步感知概念性环境特征)】
林曦睁开眼,背起小雅,朝着那个方向小心翼翼的前进。这条路比想象中更难行走,空间的物理结构极不稳定,时而需要攀爬陡峭的、由凝固的“信息废料”构成的斜坡,时而又要穿过狭窄的、两边都是扭曲光影的“规则裂隙”。
一些区域的规则甚至混乱到影响认知。她曾一步踏出,感觉脚下的地面瞬间变成了天花板,差点失足坠落;也曾看到前方的通道明明近在咫尺,却走了许久也无法拉近距离,仿佛空间被无限拉长。
【警告:进入高规则混乱区,物理逻辑脆弱,建议维持“规则共鸣”状态稳定心神。】
【识能消耗:维持共鸣,每秒消耗0.1%】
她不得不分出更多心神来稳定自身的感知,对抗这种环境带来的错乱感。蚀化值带来的影响也开始显现,皮肤下那偶尔浮现的规则纹路变得有些发烫,仿佛在响应周围混乱的规则环境。
【蚀化值波动:48 -> 48.5 (受高混乱规则环境刺激)】
终于,在穿过一片如同破碎镜面般、映照出无数扭曲倒影的区域后,她们抵达了感知中的“交汇点”。
眼前是一片巨大的、仿佛被无形巨力撕开的空间裂口。裂口内部并非虚空,而是翻滚着如同混沌云团般的、色彩不断变幻的雾气。雾气之中,隐约可见无数断裂的历史影像如流星般划过——那是“历史断层”的具象化。而在裂口的边缘,则漂浮着无数闪烁着微光的、如同肥皂泡般的脆弱结构,每个“泡泡”内部都包裹着一个未成型的、不断变化的规则模型或奇思妙想——那是“规则猜想”的凝结。
而在裂口的中心,在那历史断层与规则猜想最为密集交织的地方,悬浮着一扇“门”。
那甚至不能称之为门。它没有固定的形态,时而像是一团旋转的星云,时而像是一面荡漾的水波,时而又像是一本不断自动书写又擦除的书页。它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仿佛是所有“意义”和“形态”的源头,又仿佛是一切“创造”与“定义”的归宿。
“概念工坊……”林曦喃喃自语,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仅仅是注视着那扇“门”,她就感觉自己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无数纷乱的念头和灵感凭空涌现,又被迅速压制下去。
她知道,这就是入口。但母亲说过,需要同时满足“理解概念”、“拥有创造力”、“背负因果”等多个抽象条件才能进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