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一周,特拉维斯基地为东大代表团安排了密集而深入的交流日程。
在詹姆斯·奥尔登少将的陪同下,叶修等人得以窥见这座战略空运枢纽的肌肉与神经。
第一天下午,他们被带往庞大的机库和露天停机坪。
不同于航展上的惊鸿一瞥,这里是这些飞机日常运作的家。
一架庞大的**C-5M“银河”** 敞开着巨大的鼻罩和前机身舱门,如同史前巨兽张开大口。地勤人员正操纵着装卸平台车往来穿梭。
“诸位可以进去感受一下,”一位身材高大、穿着连体地勤服的军士长热情地招呼,他拍了拍C-5粗壮的起落架支柱。
“她一次能吞下两辆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或者六架黑鹰直升机,还能剩下空间塞点‘零食’。”
一位东大空军大校仰头看着惊人的内部空间,感叹道:“这空间利用率,确实惊人。我们的运-8,怕是只能装下它的‘零食’。”
军士长大笑:“哈哈,长官,各有各的用处。
但不得不说,把这大家伙飞起来,让它准时出现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才是真正的艺术。”
不远处,一架**C-17“环球霸王III”** 正在进行引擎检修。相比C-5的“粗暴”力量感,C-17更显技术流线。
一名鹰酱空军技术军士正向李振华等人介绍其短距起降能力和电传飞控系统:
“…她能在不到1000米的粗糙跑道上降落,反向推力装置让她能原地掉头。”
李振华仔细听着翻译,不时提问:“这套数字飞控系统的冗余度设计是怎样的?在强电磁环境下稳定性如何?”
技术军士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问题如此专业,在获得奥尔登少将点头示意后,才谨慎地回答了一部分可以公开的技术细节。
叶修注意到,李振华边听边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快速记录着草图和数据。
在战术指挥中心的后续演示中,鹰酱展示了一次模拟的“太平洋紧急空运任务”从下达命令到执行的全过程。
屏幕上,任务指令由五角大楼传来,指挥席位的军官迅速进行任务分解:
飞机选择(从特拉维斯抽调一架C-17)、机组配备、航线规划(避开潜在威胁区域、利用空中加油点)、后勤保障(装载计划、地勤准备)。
整个过程几乎无纸化,各席位协同高效,信息通过数据链自动分发。
一位空军中校讲解道:“从接到命令到飞机准备好滑出,我们的标准是……”
周团长突然平静地插话,语气却不容置疑:
“中校先生,如果我是你的对手,我会在你下达命令的第一时间,优先用网络攻击和电磁压制你的这个指挥中心。”
“或者更简单,摧毁你的卫星通讯节点。你的‘标准时间’恐怕要大大延长了。”
指挥中心内瞬间安静了一下。奥尔登少将眼中闪过一丝锐光,随即笑道:
“周将军一针见血。这正是我们持续投资于网络防御和太空韧性的原因。
但即使部分节点失效,我们也有备用的指挥节点和通信链路。
关键资源的快速投送,是我们的核心优势,不会轻易被阻断。”
周团长微笑颔首:“当然,强大的实力是自信的基础。我只是从对手的角度思考问题。”
一天清晨,代表团被带往基地边缘的空降训练区。
远处,数架C-130“大力神”运输机正在盘旋,如同忙碌的工蜂。
突然,机舱门打开,一个个小黑点鱼贯而出,瞬间,洁白的伞花在空中绽放,密密麻麻,如同天女散花。
“这是第82空降师的一个连正在进行例行跳伞训练。”陪同鹰酱陆军上校介绍,“快速反应,全球部署,是我们的信条。”
伞兵们精准地控制着降落伞,落向指定的目标区域,迅速解脱伞具,集结,组成防御队形。
一位空降兵出身的军官看得目不转睛,低声对同伴说:
“看他们的出舱节奏和空中编队,实战化程度很高。我们在这方面,还得加大训练强度。”
叶修则更关注后勤:“一个空降师的重装备和后续补给,需要多少架次的C-17才能保障?”
交流的重头戏是设在基地模拟中心的兵棋推演。双方围绕一个虚构的“地区危机”想定,分别扮演红蓝双方。
推演室内,大型电子沙盘取代了传统地图。
鹰酱熟练地运用其指挥系统,调遣着空中运输梯队,模拟建立空中桥梁,展现其强大的战略投送和持续保障能力。
前两轮,鹰酱凭借其技术优势和流程熟练度,确实占了些上风,其参谋军官脸上不免露出一丝得意。
第三轮,周团长亲自担任红方总指挥,几位老参谋协助。他们没有和鹰酱在投送效率上硬碰硬。
“命令:‘东风快递’对‘蓝军’特拉维斯、嘉手纳等核心空运节点实施模拟电磁压制和有限物理打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