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叶修缓缓推开昌河飞机制造厂档案室那扇略显沉重的大门时,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他的目光被一份泛黄的文件吸引住了,那是一份《1998年陆航装备统计表》。
叶修小心翼翼地拿起这份文件,仿佛它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他仔细地阅读着每一行数据,心情却越来越沉重。
直-5(仿米-4),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直升机,然而,表格上显示的数字却让人触目惊心:仅有47架,而且平均机龄已经超过了25年。这意味着这些直升机不仅技术落后,而且老化严重,高原升限甚至不足2000米。
再看进口的米-17,虽然有18架,但出勤率却只有可怜的58%。这意味着这些直升机经常出现故障,无法正常执行任务。
直-8国产化型,虽然有12架,但关键的传动部件却依赖法国进口。一旦法国方面出现问题,这些直升机也将面临停飞的风险。
而直-9武装型,更是只有5架原型机,尚未形成真正的战斗力。
“咱们陆航现在的作用,”一位参加过老山轮战的老机长苦笑着对叶修说,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就是给炮兵校射,或者运个伤员。”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失落。
叶修顺着老机长的手指看去,只见墙上挂着一幅鹰酱直升机数量对比图。图中清晰地显示,1998年鹰酱拥有直升机6200余架,而东大全军的直升机数量却不足200架。
这个差距是如此之大,让人不禁感叹我国陆航事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夜,叶修在招待所反复观看缴获的美军越战纪录片。画面里,UH-1“休伊”直升机群如同钢铁蜂群掠过丛林,演绎着全新的战争法则:
1. 空中突击(1965年德浪河谷战役)
> 鹰酱第1骑兵师首次整建制直升机突击:
> - “00:00”:48架UH-1搭载3个连队突降越军后方
> - “00:15”:武装直升机火力覆盖外围阵地
> - “00:30”:第二批部队吊运105榴弹炮建立火力点
> - “03:00”:完成对越军主力的反包围
2. 垂直补给(溪山战役)
> 陆战队CH-46在炮火中实施“单点悬停补给”:
> - 避开公路伏击
> - 单日投送物资300吨
> - 维持要塞77天直至解围
3. 特种渗透(山西战俘营突袭)
> HH-3“快乐绿巨人”搭载56名特种兵:
> - 夜间超低空规避雷达
> - 悬停破窗突入战俘营
> - 全程耗时29分钟
“这叫‘让堑壕过时’!”纪录片里鹰酱将领的狂言至今仍在叶修的耳畔回响,那是一种怎样的嚣张与狂妄啊!
越战期间,鹰酱直升机的出动次数高达 3600 万架次,其运输能力更是相当于 50 万辆卡车。这一数据,无疑是东大陆军的致命短板。
在调研归途的军机上,叶修凝视着手中的作战手册,脑海中不断闪现着那些令人震惊的数字。
他深知,在现代战争中,数据链的应用将开启旋翼战争的新纪元。
传统模式下,直升机侦察到目标后,需要通过语音报告坐标,指挥所再进行手工标图,然后下达指令,最后才能实施火力打击。
这一过程不仅耗时,而且容易出现误差,导致作战效率低下。
然而,在数据链时代,一切都将变得不同。叶修在作战手册的空白页上,迅速写下了关键的推演过程:
[武直 - 9 侦察吊舱]通过实时视频和坐标信息,将目标数据传输给[战场信息节点]。[战场信息节点]会自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将其分发给各个作战单位。
[指挥车]接收到目标信息后,能够迅速生成火控指令,并将其发送给[自行火炮]。同时,[突击分队 PDA]也能实时获取目标的态势图,从而更好地进行作战部署。
这样一来,整个作战流程将变得更加高效、精准,大大缩短了从侦察到打击的时间,提高了作战效能。
```
(闭环时间≤90秒)
他兴奋地在下方批注:“当直升机成为战场信息热点,每片桨叶都是信息节点!”
三个月后,某连队。连长扎西捧着新型单兵终端激动地报告:
“以前巡逻要骑马三天,现在直-11带红外吊舱飞一趟,所有可疑热源直接推送到终端!”
叶修凝视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链:
1. 兵力投送:米-17在海拔4500米机降特战分队(原需徒步6小时)
2. 战场侦察:直-9武装型用毫米波雷达扫描冰川裂缝,发现可疑洞穴据点
3. 边境巡逻:3架加装“南斗”终端的直-11,沿实控线自动编队巡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