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很快就要分开了。”林瀚章看着脚下被路灯拉长的影子,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惘,但更多的是一种接受现实的平静。
“嗯。”周文瑾轻轻应了一声,同样看着前方的路,“距离会很远,工作也会很忙。”
沉默再次降临,但这一次,沉默中酝酿着的不是离别愁绪,而是如何跨越距离、共同前进的思考。
“我们写信吧。”林瀚章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向她,“无论我最终去哪里,无论你留在哪里,我们都保持通信。像以前那样,分享工作中的困难,学习中的心得,还有……看到的每一个进步。”他想起了那封石沉大海的、夹着迎春花的信,但这一次,他相信通讯会越来越顺畅。
“好。”周文瑾的回答依旧简洁,却毫不犹豫,“写信。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对她而言,这不仅是情感的维系,更是革命同志间交流经验、共同进步的重要方式。在那个年代,书信承载着远超想象的情感重量和精神力量。
“还要努力学习。”林瀚章补充道,语气变得昂扬起来,“建设需要真本事。我得抓紧时间补习俄语,学习苏联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你肯定也要不断钻研新的医疗技术,提高业务水平。”
“当然。”周文瑾的眼中也闪烁着求知和进取的光芒,“我们不能落后于时代。”
他们就这样,在节日灯火点缀的江城夜色中,沿着江边慢慢走着,具体而认真地谈论着即将展开的工作、学习,谈论着对未来的种种设想。没有风花雪月,没有儿女情长,他们的对话紧紧围绕着“建设”这个核心,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务实精神。
然而,在这看似“革命”的对话之下,一种深沉而温暖的情感却在默默流淌。每一次眼神的交汇,每一次对未来的共同规划,都在不断地巩固和升华着他们在长江边许下的誓言。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与家国情怀、理想信仰紧密交织,在此刻,得到了进一步的淬炼和升华。它不再仅仅是青年男女之间的相互吸引,更是志同道合的灵魂在伟大时代洪流中做出的共同选择,是愿意为了同一份事业、同一个梦想而并肩奋斗一生的坚定承诺。
走到一个岔路口,一边通向工业处宿舍,一边通向医院宿舍。他们停下脚步。
“就送到这里吧。”周文瑾轻声说。
“好。”林瀚章点点头,“早点休息,今天……太激动了。”
“你也是。”
没有拥抱,没有更亲密的举动,他们只是再次深深地看了对方一眼,那目光中包含了太多的内容:鼓励、信任、承诺、以及一份沉甸甸的、共同期许的未来。
“再见,文瑾同志。”
“再见,瀚章同志。”
他们用了最正式、却在此刻蕴含最深情的称呼道别,然后转身,向着各自的方向走去。
步伐坚定,背影融入璀璨的节日灯火和新时代的夜色之中。
个人的故事暂告一段落,但国家的史诗刚刚掀开扉页。他们的爱情与理想,如同这长江之水,奔流不息,与国同航,奔向一个充满希望却也注定艰辛的、新的起点。
喜欢三江奔流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三江奔流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