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队伍历经多番劫难,终至灵山脚下。此处佛光普照,梵音缭绕,祥瑞万千。
临近灵山,李澄曦深知此地乃佛教根本重地,耳目众多,不便直接插手。她便隐于幕后,静观其变。
唐僧师徒依序经历天竺国玉华州三王子拜师学艺、黄狮精窃兵、九灵元圣擒僧等等最后几难。此间全靠师徒四人同心协力,悟空斗智斗勇,八戒沙僧辅佐,唐僧定心持念,终一一化解。
至灵山大雷音寺,如来佛祖端坐莲台,诸佛菩萨、罗汉金刚环绕。
唐僧师徒四众叩拜,呈上通关文牒。
如来颔首,言其师徒功德圆满,遂命阿傩、伽叶传经。
然二尊者索要“人事”,唐僧无物可赠,只得奉上紫金钵盂。阿傩、伽叶方传与无字经书。
师徒携经下山,途中经书被燃灯古佛遣白雄尊者揭穿乃无字之经。
师徒复回灵山,佛祖笑言:“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 最终传与有字真经三十五部,共五千零四十八卷。
师徒叩谢,驾云东返。
就在唐僧师徒于灵山取经,诸佛菩萨注意力皆集中于传经盛典之际…
灵山脚下,天竺国都城外,风云突变!
李澄曦等待的时机已到!
她凤眸一凝,手中令旗挥下!
早已秘密集结于边境的大唐安西精锐,在李靖父子率领的天庭仪仗以“巡天”为名掩护下,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扑天竺国都!
同时,潜伏已久的大唐使团高手与截教暗中派遣的仙修里应外合,控制王宫要道!
天竺国王猝不及防,面对兵锋锐利、仙法加持的大唐雄师,又见托塔天王李靖,深知反抗无益,只得开城归降!
整个过程迅疾如电,未起大规模战火!
待唐僧师徒捧着经书,驾云离开灵山,回头望向天竺国时,却见城头已遍插大唐龙旗! “天竺都督府”的牌匾已悬挂于王宫之上!
唐僧一时愕然,旋即苦笑摇头:“这公主殿下,当真?”
李澄曦的凤辇恰时迎上,她笑吟吟道:“法师!真经既得,宏愿已成!如今这天竺沃土,亦属大唐!法师便可在此大唐新土之上,宣讲真经了!” 言语间,竟是将灵山也“括”入了大唐疆域概念之中!
唐僧双手合十,哭笑不得:“阿弥陀佛,殿下真是雷厉风行。”
然,唐僧忽感一阵恍惚,体内金蝉子的元灵因功德圆满、重归灵山气场而剧烈涌动,似要彻底苏醒,压制唐僧这一世的意识!
李澄曦敏锐察觉,暗道不好:“若让金蝉子主导,取经僧这十世历练、尤其是这一世觉醒的‘新教之念’岂不付诸东流?”
她立刻对孙悟空、猪八戒传音:“快!多说些陈家父母、女儿国、梁婵之事!唤他尘心!”
悟空会意,立刻凑到唐僧身边,大声道:“师父!取经成了!咱们可以回长安看您父母和俺老孙还有沙师弟的女儿了!”
八戒也嚷嚷:“是啊师父!高老庄还等着徒弟呢,大唐皇帝还等咱们回去开水陆法会呢!”
沙僧道:“大师兄二师兄说得对。”
李澄曦更近前一步,柔声道:“法师,梁婵年已四岁,聪慧可爱,女王陛下书信言其已会诵诗,法师不想早日回去,亲眼见见,亲自教导?”
句句“尘缘”,如清泉滴入心湖。
唐僧(陈玄奘)身躯一震,眼中迷茫迅速退去,此生记忆、情感、意志如潮水般涌回,将那蠢蠢欲动的金蝉子元灵强行压制下去!
他眼神恢复清明,深吸一口气,对李澄曦郑重合十:“多谢殿下点醒。玄奘,自是玄奘。” 此言一出,表明此生意识主导权已牢牢在握!
师徒四人并公主使团,启程东归。
途经原女儿国现大唐西梁特别行政区,唐僧特地停留,探望女儿梁婵与女王。见女儿健康成长,女王治理有方,国泰民安,心中慰藉,立新教、护妻女的决心更加坚定。
离了女儿国,行至通天河。
老鼋如期而至,驮他们过河。行至河中,问及所托“向佛祖问寿”之事。
唐僧一怔,他当时心绪纷杂,竟真将此事忘了!
老鼋大怒,晃动身躯,将师徒四人并经书尽数掀入河中!
众人仓皇上岸,经包浸水,部分经书被浸湿破损。
唐僧看着湿漉漉的经书,却并无太多懊恼,反而豁达一笑:“阿弥陀佛。经在心头,不在纸上。 此一路磨难感悟,方是真经。湿损几卷,或许正是天意,不令我等拘泥文字。”
李澄曦闻言,微笑颔首,知他心中佛法已成,不再依赖西天传来之经卷。
回至长安,万人空巷,迎接取经圣僧归来。太宗皇帝李世民亲迎,设盛宴庆贺。
然唐僧于水陆法会之上,并未直接宣讲西天取回的真经,而是结合一路见闻感悟,融汇大唐儒道法各家精髓,提出“人间佛教”之新论: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慈悲非空谈,公道即佛法。护生爱民,遵纪守法,孝养父母,抚育子女,乃修行之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