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株翠绿的幼苗在紫萱手中焕发出远超寻常的生机破土而出时,她激动得差点哭出来。
“但这还不够。”羲和适时泼上“冷水”,“一村饱暖并非功成。我们需要稳定的水源,需要能让整个南诏国乃至更多地方都粮食充足的方法。这需要规划,需要水利,需要权力。”她意味深长地看着紫萱,“女娲后人,你的舞台,不应仅限于圣地一隅。你的国家正在风雨飘摇,你的子民正在受苦受难,你真的能安心只在此地种花弄草吗?”
紫萱沉默了,她看着手中那株充满生机的幼苗,再想想来时路上看到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冲动。
不久后,边境告急,邻国骚扰。羲和带着紫萱,悄然来到了前线附近的一座小山岗上。
从这里,可以远远望见战场。
没有热血沸腾的冲锋,只有残酷的厮杀与死亡。刀光剑影,箭矢横飞,不断有人倒下,鲜血染红了土地。伤兵的哀嚎,战鼓的轰鸣,交织成一曲悲壮而惨烈的乐章。
后方,是运送粮草的民夫队伍,人人面带菜色,步履蹒跚。军粮短缺的消息早已传开,士气低落。
“看吧,萱儿。”羲和的声音冷冽如冰,“后方饥荒,前线粮绝。战士空腹作战,死伤枕籍。南诏国是你的国家,这些战士,这些民夫,都是你的子民。他们的血,渗入你脚下的大地。你说,大地之母感受到这份痛苦,会为之难过吗?”
她转过头,紧紧盯着紫萱瞬间苍白的脸,一字一句地问道:“那么你呢?紫萱?作为女娲后人,继承大地之母血脉的你,看到你的子民因饥饿而虚弱,因战争而死去,你的心会不会痛?你又当如何?”
紫萱的身体剧烈地颤抖起来,眼前的血腥与耳边的哀嚎,与记忆中村落里的饥饿与绝望重叠在一起,化作一股巨大的洪流,冲击着她的心灵。她猛地闭上眼睛,泪水终于决堤而出。
那不是出于恐惧,而是出于一种深切的、源自血脉的悲悯与责任!
她再睁开眼时,眼中的纯真与迷茫褪去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重而坚定的光芒。
“会…”她声音哽咽,却异常清晰,“我的心很痛。羲和姐姐我不能只看着,我是女娲后人,我必须做点什么!”
羲和看着紫萱眼中那终于被彻底点燃的责任火焰,心中暗暗点头。
第一步,共情与唤醒,完成。
接下来,就是引导她将这份责任感,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与力量了。
“好。”羲和握住她冰凉的手,语气恢复了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既然明白了,那就从此刻开始,学习如何真正地去守护你的子民,你的国。姐姐会帮你。”
她拉着紫萱,转身离开这片血腥的战场,背影决绝。
目标已然明确,道路就在脚下。女娲后人紫萱的成长之路,正式开启。而羲和,将是这条路上最“尽职”的引路人。
羲和深知,唤醒紫萱的责任感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教会她如何履行这份责任,并将这份责任升华为一种真正的大爱,而非狭隘的族群或国家观念。
她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制定了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女娲后人养成计划”。
她带着紫萱,以南诏国为起点,开始了实实在在的治理实践。
兴修水利:羲和凭借远超时代的知识储备,结合实地勘察,指导紫萱如何勘察地形、规划水渠、修建堤坝和水车。她并非直接给出图纸,而是引导紫萱思考:“此地干旱,水源在上游,如何引之?如何储之?如何分配之?” 让紫萱运用女娲灵力感知地下水脉、土壤湿度,自己提出初步方案,她再加以修正和完善。
推广良种:紫萱成功改良的耐旱高产作物种子被命名为“女娲恩赐粟”。羲和指导她如何组织人手,在开辟出的试验田里大规模育种,然后选择可靠的农户进行小范围推广,教授他们新的耕作方法,并建立简单的奖惩制度,确保良种能被有效利用,而非被浪费或垄断。
传授技艺:羲和还“发明”了一些简单实用的农具、纺织工具,同样以“启发”的方式,让紫萱看到问题如效率低下,然后引导她思考改进之法,再“偶然”提出一些关键思路,让当地的工匠去实现。她强调:“予人一粟,不如授人以渔。伏羲后人给予的是希望和方法,而非永无止境的施舍。”
在这个过程中,紫萱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只用灵力抚慰伤痛的女娲后人。她挽起袖子,走入田间地头,与农夫交谈,了解他们的疾苦;她巡视水利工地,协调人力物力;她亲眼看到因为水源得到保障、新粮种丰收后,村民们脸上露出的真挚笑容和焕发的生机。这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远比任何说教都更能巩固她的责任心。
当南诏国的几处试点村落初见成效后,羲和开始带紫萱走得更远。
她们越过南诏边境,进入中原地区。她们看到繁华城镇的纸醉金迷,也看到更多因战乱、天灾或苛政而流离失所的百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