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把扳手往地上一扔,甩了甩手上的水珠。他刚修好的灌溉系统正哗啦啦地淌着清水,几株南瓜苗的叶子都支棱起来了,像是终于喘上气的倒霉蛋。他盯着水流看了会儿,忽然觉得脸上一凉。
不是风吹的。
是雨点。
他抬头,天已经黑得不像话,云层压得低,风把补光灯的支架吹得直晃,电线发出细微的摩擦声。远处山头的方向,一道闪电撕开天幕,雷声滚过时,脚下的地面仿佛也跟着震了一下。
“娜娜!”他转头大喊,“天上要下什么玩意儿?”
娜娜站在控制箱旁,光学眼快速闪烁,手臂连接着数据接口,正在归档刚才的操作记录。她没回头,声音平稳:“气象扫描显示,强对流云团已覆盖种植区上空,预计降雨强度每小时八十五毫米以上,持续时间不低于六小时。”
“八十五?那不是暴雨?”陈浩往前冲了两步,“咱这排水系统能扛住吗?”
“原设计最大承载为每小时五十毫米。”她拔掉接口,转身看向农田,“当前排水沟渠容量不足,田面将在十三分钟内开始积水。”
陈浩愣了一秒,猛地扑向种子库的金属柜,一把拉开抽屉。“那还等啥?抢救要紧!”
两人动作飞快。娜娜拆下控制箱的核心模块,顺手将电磁净化器的电源切断,拎起主机就往肩上扛。陈浩抱着种子罐往防水袋里塞,一边数一边骂:“三号罐、四号番茄、五号辣椒……哎我靠,六号豆子呢?”
“在你左边第三个格子里。”娜娜头也不抬,正用机械臂卷起一段备用电缆,“别漏了温控仪,它连着所有生长数据。”
“知道知道,少了它咱等于白种。”他抓起仪器,顺手抄起那把湿漉漉的扳手——刚才扔在地上忘了放回工具袋,现在正好当撬棍使,把卡死的柜门硬生生撬开一条缝,掏出最后一包抗病小麦种。
外面已经开始哗啦作响,雨点砸在铁皮箱上像炒豆子,地面迅速泛起一层水光。第一道洪水从高处冲下来时,陈浩正背着两个袋子往外跑,脚下一滑,差点跪进泥里。
“走主路不行了。”娜娜拦住他,指向右侧缓坡,“绕去溶洞方向,那里地势高。”
“可咱们的东西这么多……”他回头看了一眼农田,刚铺好的沟渠已经被浑水灌满,水流顺着斜坡往下冲,几株番茄苗连根翻起,打着旋儿漂走了。
“留得下来的是运气,带得走的是本事。”娜娜把净化器递给他,“你背这个,我拿控制箱和种子。”
陈浩没再废话,咬牙接过机器。两人沿着泥泞的坡道往上挪,雨水打在脸上生疼。走到半路,一根横倒的电线杆拦住了去路,底下积水已没过脚踝。
娜娜蹲下身,机械臂展开一层薄而透明的力场护盾,撑出不到两米宽的干燥区域。“快过。”
陈浩猫腰钻进去,刚迈出几步,身后“轰”地一声,整段路被冲塌,土石混着断枝全砸进了沟里。
“差一点啊……”他喘着气,抹了把脸。
“差三点七秒就会被截断退路。”娜娜收起护盾,继续前行,“加快速度,溶洞入口还有四百米。”
雨越下越大,视野模糊成一片灰白。他们几乎是拖着设备爬完最后那段陡坡。溶洞口不大,勉强够两人并排进出,里面倒是干燥,地面平整,显然是之前勘察时清理过的。
放下东西后,陈浩直接瘫坐在地,衣服滴着水,在身下积了一小滩。他摘下鞋倒了倒,倒出来半杯泥汤。
“完了。”他仰头靠着岩壁,声音发闷,“辛辛苦苦弄了这么久,水也修了,虫也灭了,灯也调了,结果一场雨全给冲回原始社会。”
娜娜没说话,而是打开控制箱模块,投影出农田实时画面。屏幕上,原本整齐的田垄已彻底消失,取而代之是一片黄浊洪流。作物漂浮、倒塌、缠绕,沟渠反灌,连温室支架都被冲歪了。
“损失评估完成。”她轻声道,“现存作物存活率低于百分之三,土壤结构破坏严重,短期内无法复耕。”
“所以呢?”陈浩冷笑一声,“咱接下来改行捕鱼?”
“不必。”娜娜调出另一幅图谱,是地下水资源分布,“雨水补给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一点八米,浅层含水层稳定,水体清洁度达标。”
她手指一划,投影切换成一组新构想:由轻质复合材料组成的浮台,漂在水面,上面固定种植槽,根系直接接触营养液,外围用柔性挡板减缓波浪冲击。
“水培系统?”陈浩坐直了些。
“更准确地说,是‘抗涝型浮动种植平台’。”她指尖点动,模型旋转展示,“利用现有净化水体作为基底,配合可控光源与自动投肥装置,实现全天候种植。”
陈浩盯着那模型看了许久,忽然笑出声:“你是说,咱不跟天斗种地了,干脆让地自己漂起来?”
“逻辑成立。”她点头,“传统耕作依赖地表稳定性,而当前环境不具备该条件。转型为水基农业,反而能利用此次降水创造的新生态优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