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人口并非负担,反而带来稳定的粮食和资源增长。
面对两千多万涌入三州的农民,刘耕丝毫不敢懈怠,利用系统能力加紧建造住房。
一排排规划整齐的房屋拔地而起,三州境内新增数座郡城,成为百姓聚居的新家园。
最终,所有人都如愿获得了刘耕承诺的土地和住所。
“天!竟然真的分房分地?!”
“没骗我们!这竟是真的!”
**
"天啊,多谢大皇子殿下恩典!"
"大皇子殿下仁德!感恩戴德!"
望着分到手的房屋和田地,新迁来的百姓们激动跪拜,高声呼喊。
随着这批百姓安置完毕,大汉十三州内,多数州郡的百姓已逐渐被刘耕替换为系统培育的农户。各诸侯虽察觉百姓大规模迁徙,但见有青壮填补空缺,便未加阻拦。毕竟,若百姓过多却收不上税,诸侯们还得开仓赈灾,得不偿失。
渐渐地,刘耕彻底完成十三州的人口更替,七成大汉百姓已替换为他招募的农民单位。
此刻,刘耕正坐在城堡内,凝视着手中那卷由百姓以麻布代纸签下的万民书,足有一马车之多。麻布上密密麻麻的名字让他陷入沉思。
这些百姓是如此淳朴。如今的大汉,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有房有田,他们便会真心拥戴。可在东汉末年,世家操纵、朝廷 ** ,百姓连生存都成问题,又怎会不奋起反抗?
既然来到这乱世,刘耕自然不会重蹈覆辙。他决心在这段历史中留下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刘耕治下的百姓已完全安定。
分房分田、治安良好的政策,让所有迁入的百姓再无离开之意。如今,三州之地人口渐趋饱和,计划初步达成,刘耕无需再大规模投入资源。
资源面板终于开始正向增长。此前,刘耕但凡有资源便消耗殆尽,如今总算能有所留存。
除三州外,西伯利亚平原(双蒙地区)持续为刘耕提供丰沛的食物。尽管大军消耗庞大,但系统训练的士卒自有办法平衡收支。这片广袤平原,正源源不断地为他的霸业添砖加瓦。
刘耕掌控的三韩半岛、瀛洲、夷洲及东南亚诸岛持续为其输送大量物资。与此同时,由甄逸主持的贸易中心在北平城郊正式投入运营。
凭借先进技术,甄逸将这座商业都市经营得风生水起。在他的运作下,幽州开始向全国销售精制食盐。由于东汉朝廷废除了盐铁专卖制度,民间制盐盛行,但百姓自制的粗盐不仅口感差,长期食用还有害健康。而甄逸推出的精盐不仅品质上乘,价格也极其亲民,迅速风靡全国。
低价高销的模式让甄逸赚得盆满钵满,刘耕的资源储备也随之剧增。有了充足的资金和物资,刘耕迅速扩充军队。虽然诸葛弩兵取代了强弓手,不再需要额外训练,但近卫军仍需要壮大。原本的五万近卫军被扩编至二十万,成为一支强大的主力部队。
就在刘耕加速扩张之际,各路诸侯却对他又羡又恨,袁绍更是恼怒至极。他一边用餐,一边低声咒骂:"若不是刘耕横插一脚,甄家怎会撤离冀州?这精盐生意本该属于我袁本初!可恨!当初就不该放走甄逸!"想到这里,他冷冷地瞥了一眼身旁的郭图,眼中满是愤恨。
袁绍冷眼扫向郭图,后者心头一颤。甄逸竟有这等能耐,着实出乎众人意料。正当袁绍怒火中烧之际,各方诸侯的注意力却已聚焦于幽州那位大皇子身上。
天子刘协遇害,汉室皇权倾覆,袁术公然称帝,天下局势乱如沸粥。令人费解的是,大皇子刘耕非但未介入中原纷争,反倒借着精盐买卖大肆敛财。这般行径,着实令诸侯们困惑不已。
按理说,坐拥三州之地的刘耕,实力与袁绍不相上下。靠着精盐与美酒两大产业,日进斗金不在话下。可偏偏这位皇子既不扩充军备,也不购置兵器原料,着实古怪。
"身为汉室宗亲,却行商贾之事,当真辱没刘氏血脉!"
"谁知这小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罢了,各人自扫门前雪吧!"
刘表等宗室成员更是书信往来频繁。三人对刘耕的作为百思不得其解——手握巨资却不用于强军,实在反常。世人皆知大皇子从不采购军需物资,这般吝啬行径,令人啼笑皆非。
殊不知,刘耕根本无需倚仗世家供给。所有收益皆用于招募士卒,只因他手握超越常理的"天工系统"。只需投入资源,便能获得全副武装的精锐之师。更不必说吕宋与南洋诸岛每日源源不断输送的矿产。
若知诸侯们的疑虑,刘耕定会嗤之以鼻:朕自给自足,何须仰人鼻息?待时机成熟,定叫尔等俯首称臣。这九州四海,终将尽归我掌中!
【
烽火狼烟卷九州,皇室血脉起风云。
粮仓溢满,兵甲如林。刘耕帐下谋臣似星河璀璨,战将若山海磅礴。二十万寒铁长枪映日,一万羽林卫佩剑生辉,更有西凉铁骑阵阵嘶鸣。交州至幽州,夷洲至草原,旌旗所向皆王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