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种普遍“不甘心却又不得不接受”的微妙氛围中,柯明义的下一份计划,又通过秘密渠道送达了各方。
“西北大开发”计划纲要。
这份计划书,比之前的评估更加具体,直指一个方向,大西北!
柯明义的“西北大开发”计划纲要,像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各方势力内部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和回响。
这份计划不再仅仅是战略判断,而是一份极具诱惑力且具体可行的行动蓝图。
计划书的核心逻辑清晰得可怕:
1. 安全第一,远离鬼子刀锋:华北、华中是日军的眼皮底下,搞大动静容易被发现并扼杀,西北地广人稀,距离日军主力集结区遥远,
鬼子正忙着消化南洋的肥肉,短期内根本无力也无意对这片“贫瘠”之地发动需要耗费巨资的战略进攻。在这里搞建设,安全系数最高。
2. 资源潜力,亟待发掘:延长油田已经证明了西北地下有“黑金”,还有已知的丰富煤炭、以及可能存在的大量有色金属(如甘肃的镍、铜,青海的盐湖资源等),这些都是发展重工业不可或缺的血液。
3. 战略纵深,布局未来:广袤的戈壁、高原、山地,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战略纵深和隐蔽性。非常适合布局那些需要绝对安全、规模庞大的核心军工项目,比如大型炼钢厂、飞机厂、重炮和坦克生产基地。
计划的核心目标明确而激进:举全国抗日力量之所能,在未来一到两年的宝贵窗口期内,将工业建设的重心,强力向西北倾斜!
将所有能转移的、能新建的核心军工和重工业项目,优先在西北这片相对安全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蒋介石看着这份计划,内心极度矛盾。
一方面,他深知在西北建立稳固大后方的重要性,这与他“以空间换时间”、“向西南转移”的战略有部分契合,甚至更为主动。
若真能在西北建立起强大的工业基地,无疑将极大增强国家的抗战底气和未来他中央政府的实力。
但另一方面,他有着更深的顾虑:
控制力问题:西北历来并非中央嫡系势力范围,地方军阀(如青马残部、新疆盛世才)以及延安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大力开发西北,会不会是为他人做嫁衣?尤其是让延安和与延安关系密切的“东山”体系坐大?
资源分配:如果按照柯明义的计划“举国之力”投入西北,那么原本计划投入西南大后方的资源(如苏联援助、有限的财政)必然会被分流,这是他不太愿意看到的。
政治风险:如此大规模的行动,很难完全瞒过日本人。一旦刺激到日军,导致其调整战略,回头咬向西北,这个责任谁来负?
最终,重庆的回复依旧是“原则同意,审慎规划,分步实施”,强调“中央统筹”,并要求任何重大项目必须报备中央批准,试图将主导权抓在自己手里。
同时,密令戴笠加强对各方势力的渗透和监控。
与重庆的审慎不同,延安对此计划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务实态度。
“柯明义同志的这个计划,是真正具有战略眼光的!”
毛委员在窑洞里对众人说道,“西北地区,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周边,是我们的近水楼台。这里群众基础好,地形利于防御,正是我们建立巩固工业基础,实现自力更生的绝佳地点!”
延安方面迅速行动起来:
立即组织精干力量,对计划中提及的延长油田周边、黄河沿岸可能的水电站址、以及边区境内的矿产资源进行更详细的勘察。
加快与“东山”体系的技术对接,准备接收和消化更先进的工业技术,特别是冶金、动力和机械制造方面。
大规模动员和组织边区军民,准备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如修路、开矿、平整厂房地基等。这既是为了建设,也是为了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工业队伍。
延安的目标很明确: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借助“东山”的技术和可能的资源输入,在西北(尤其是自己的根据地内或边缘)率先建立起一批能够支撑长期抗战的“种子工厂”。
地方军阀的盘算:
山西的阎锡山虽然丢了太原,但势力仍在晋西。他对靠近山西的陕北、宁夏部分地区抱有想法,希望能借机将自己的触角重新伸入西北,获取资源,甚至控制部分新建的工厂。
他暗中命令部下,加强与陕北交界地带的联系,并开始搜罗能派往西北的工程技术人员。
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云南的龙云等人,虽然距离西北遥远,直接获益可能不大,但他们也看到了其中的机遇。
他们希望借此计划,从“东山”或中央那里争取到更多的技术转让和设备分配,用于壮大自身在本地的工业建设,同时也可以借此与各方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拓展未来的政治空间。
就在各方还在为计划细节、主导权争论不休之时,“东山”体系已经率先动了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