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5日,太行山深处,被严密伪装的山谷机场。与“初教-1”教练机项目并行研发的“风啸-36式”战斗机原型机,迎来了它的首飞日。
这架飞机静静地停在跑道尽头,与双翼的“初教-1”截然不同。
它采用了更为先进的低单翼设计,机身线条简洁流畅,巨大的星型发动机和金属三叶螺旋桨预示着强劲的动力。
机身主体为木质结构,层压木板和云杉木桁条构成了它的骨架,仅在发动机架等关键受力部位用特种钢进行了加强。
机身前段覆盖着薄铝板,中后段则是致密的帆布蒙皮,一种在材料限制下寻求最优解的混合结构。
“风啸-36式”项目总工程师,那位被秘密请来的专家,正向柯明义做最后汇报。他的声音平稳,但语速略快,透露出压抑的紧张。
“老板,‘风啸-36式’一号原型机,准备完毕。机体静力测试、地面滑行测试均达标。发动机‘太行星-2’状态稳定,输出五百马力。所有操控连杆检查无误。”
柯明义的目光扫过飞机,最后落在试飞员身上。试飞员老葛,原东北军飞行员,此刻已穿戴整齐,神情专注地听着机械师的最后叮嘱。
“按计划进行。”柯明义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可辨。
老葛重重点头,利落地爬进开放式座舱。地勤人员撤走轮挡。
发动机启动的轰鸣瞬间撕裂山谷的寂静,螺旋桨搅起巨大的气流,吹起地面的尘土。飞机缓缓滑向跑道起点,调整方向。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飞机开始加速滑跑。木质机身承载着巨大的动力,速度迅速提升。在滑跑约二百七十米后,机头轻盈抬起,整个机身随即脱离地面,稳稳冲入云霄。
首飞并未安排高难度动作,主要是验证基本飞行性能和操纵特性。飞机在空中平稳地盘旋、爬升、转向,动作流畅。那低单翼的现代构型,使其在空中显得格外矫健,远非常见的双翼机可比。
大约二十分钟后,飞机重新对准跑道,平稳着陆,滑行一段距离后停稳。
地勤和工程师们立刻围了上去。老葛被搀扶出座舱,脸上带着兴奋的红光,他摘下飞行帽,对快步走来的柯明义和总工大声说道:“好飞机!操纵反应灵敏,比鬼子那些双翼机快得多!动力足,就是高速时杆力有点变化,得适应!”
总工立刻记录下这个反馈。初步检查显示,飞机结构完好,各系统工作正常。
柯明义看着这架成功首飞的战斗机,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这架凝聚了心血的“风啸-36式”,虽然还只是原型机,但其低单翼设计和计划中的强大火力,已经为未来对抗日军空中优势提供了一个切实的可能。
“详细分析数据,尽快拿出改进方案。”他吩咐道,目光却仍未离开那架飞机。
“风啸-36式”的设计目标非常明确,并非追求全能,而是在关键领域形成局部优势:
1. 高速拦截: 其低阻的单翼设计,使其平飞速度快。它的核心任务是快速爬升,拦截轰炸机群。
2. 卓越的水平机动性: 虽然不如双翼机那样能在极低速下“原地转弯”,但其中高速下的盘旋性能非常出色。得益于轻巧的木质结构和良好的翼载,它的转弯半径小于同时期的许多金属单翼机。这意味着在与战斗机的“狗斗”中,它并非弱者。
3. 强大的火力: 火力是其最突出的优势。计划在机翼内安装 2挺12.7mm“风暴”重机枪的航空衍生型,每挺备弹200-300发。
在此时时,日军战斗机普遍仅装备2挺7.7mm机枪。12.7mm机枪无论是对轰炸机还是战斗机,都是“毁灭性”的。命中几发就足以摧毁目标,形成了“火力代差”。
4. 良好的野战适应性: 结构坚固,起落架可靠,可以在经过简单平整的草地或土跑道上起降。维护简单,地勤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即可胜任。
详细性能参数
参数 “风啸-36式” 主要对手: 日本九六式舰战 (A5M4) 对比结果
发动机
“太行星-2” 500马力
“寿”3型 610马力
劣势
最大速度
430-450 km/h (在4000米高度)
435 km/h (在3000米高度)
相当甚至略优
升限
9,500 - 10,000 米
9,800 米
相当
航程
600 - 800 公里
1,200 公里
显着劣势
爬升率
~12-14 m/s
~15 m/s
稍逊
武备
2 x 12.7mm 重机枪
2 x 7.7mm 机枪
绝对优势
机动性
中高速盘旋优异
所有速度下机动性极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