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行一号”油压机的轰鸣声在主工业区回荡时,在“东山”基地更深处,一个戒备等级更高的区域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里没有震耳欲聋的锻压声,只有循环水冷系统低沉的嗡鸣、真空泵有节奏的抽气声,以及偶尔响起的、被厚重墙壁隔绝得极其微弱的电弧爆裂声。空气里弥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臭氧和高温灼烧特种陶瓷的味道。
这里是“东山”体系的秘密材料实验室。
与外界热火朝天的武器生产截然不同,这里的工作安静、精密,甚至有些枯燥,但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任何一条枪炮生产线。柯明义很清楚,最终决定工业与军事实力上限的,往往是材料科学。
实验室的核心人员不多,都是从各地汇聚而来的顶尖人才,背景经过何振军的内卫部门反复核查。他们彼此之间甚至常用代号相称,只知道对方擅长的领域,不知其过往全貌。
他们的工作环境堪称奢侈:电力供应优先保障,来自全国乃至通过特殊渠道从国外搞来的稀有矿物样本、化学试剂被妥善保管、定量使用。实验记录使用特定代码,成品则被打上特殊的批次编号。
数年的积累和摸索,在1935年这个冬天,开始集中显现出成果。一系列报告被无声地送到柯明义的桌上,没有庆功会,只有冷静的评估。
高性能合金钢与稀土微合金化: 报告显示,通过调整铬、钼、钒、镍等元素的配比,并引入极其微量的特定稀土元素进行“微合金化”处理,实验室在严格控制冶炼和热处理工艺下,成功小批量稳定生产了几个关键型号的合金钢。
稀土元素的加入,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炼金术士”,发挥了净化钢液、变质夹杂、微合金化的神奇作用。它有效减少了钢中有害杂质和氧化物夹杂,使钢材内部组织更加纯净、均匀、致密。
其中一种代号“GH-35”的镍铬合金钢,因稀土的加入,其高温强度、抗蠕变性能和抗疲劳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远超普通炮钢,被立即指定用于新型火箭炮关键受热部件和未来高性能发动机的预研。
另一种代号“AR-35”的高硬度、高韧性装甲钢,同样受益于稀土处理,其冲击韧性和耐磨性表现更为出色。
虽然因资源限制无法大规模装备,但其样本性能数据已接近甚至部分超越了当前日军坦克的主流装甲水平,为后续反装甲武器设计和自身轻装甲车辆防护提供了宝贵参考。
稀土应用突破: 这是最具战略意义的收获。通过对延安和各地交换、搜集来的稀土氧化物进行提纯和应用研究,实验室取得了初步但至关重要的进展。
一种在钨合金穿甲弹芯中加入少量特定稀土元素的配方,在模拟测试中显示出穿透力提升约百分之八到十二的效果。
虽然提升幅度看似不大,但在战场上,这可能意味着更远的有效击穿距离或面对更厚装甲时的更高概率。
另一项突破在于永磁材料。利用稀土元素,实验室成功制备出小型、磁力更强的永磁体。
这立刻被用于改进手摇发电机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开发更灵敏、更稳定的电流表、电压表等精密电气测量仪器奠定了基础,而这些都是高级别电子工业不可或缺的工具。
特种非金属材料: 化工组的方向同样成果显着。一种改良的硝化棉-硝化甘油双基发射药配方趋于稳定,能量输出和燃烧稳定性优于现有单基药,为未来提高枪炮初速、减小烟迹提供了可能。
基于对酚醛树脂的深入研究,一种具有更高耐热性和机械强度的复合层压材料被开发出来,它被考虑用于替换某些金属部件以减轻重量,或作为高性能绝缘材料。
稀土材料在精密设备制造中的应用至关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这恰恰是“东山”体系秘密实验室能够尝试涉足高端制造的关键所在。
超强永磁体:这是稀土最直接的应用。利用钕、钐等稀土元素,实验室能制备出磁力远超普通磁钢的小型高性能永磁体。
精密电机与发电机: 用于手摇发电机的转子、高灵敏度电台的调谐马达等。同样体积下,磁力更强意味着效率更高、体积可以做得更小、响应更迅速。
测量仪器: 这是关键中的关键。高精度电流表、电压表、瓦特表的核心磁电式表头,极度依赖稳定且强大的磁场来保证指针偏转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没有好的磁体,就造不出可靠的精密电表,而没有可靠的电表,一切电气化研发都如同盲人摸象。
扬声器与耳机: 用于改进军用通讯设备(如步话机、耳机)的音质和灵敏度。
精密光学玻璃:镧、钇等稀土氧化物是制造高性能光学玻璃的关键添加剂。
能制造出低色散、高折射率的光学玻璃,用于制造高性能的望远镜、炮队镜、狙击镜、测距仪的透镜组。
这能极大减少观察设备中的色散和畸变,提供更清晰、更准确的视野,直接提升炮兵定向、侦察和狙击的效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