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训练基地,天刚蒙亮,操场上已响起整齐的脚步声。屈正阳混在二队队员中跑圈,3000米路程他如今能轻松跑到9分40秒——比刚进队时的10分15秒快了20秒,这是近一个月高强度训练的成果。可今天跑到1500米拐点时,右膝突然传来一阵刺痛,像有根细针在扎——是上次教学赛磕到的旧伤,最近体能训练强度翻倍,原本快愈合的软组织又发炎了。
“怎么放慢了?”旁边的队员李昊侧过头,注意到他悄悄捂着膝盖,脚步也慢了半拍,“旧伤又疼了?”
屈正阳摇摇头,咬着牙加快步频:“没事,就腿有点抽筋,过会儿就好。”他不敢说实话——二队的竞争太激烈,上周就有个队员因为膝盖伤停一周,回来后体能测试直接掉到替补组。他不想因为旧伤落后,更怕错过今天的技术训练——秦志戬教练说过,今天要重点打磨反手快撕的连续性,这是他的薄弱项。
跑完圈,全队转场力量训练。秦教练站在器械区,手里握着计时器,声音清晰:“手腕力量训练,2公斤哑铃每组15次,共5组,组间休息1分钟。动作要标准,手腕屈伸时别甩胳膊,避免伤筋。”
屈正阳拿起哑铃,手腕刚完成第三组屈伸,右膝的刺痛又钻了出来,他下意识皱紧眉头,动作慢了半拍,哑铃也晃了一下。秦教练眼尖,立刻走过来按住他的肩膀:“停!放下哑铃。”
屈正阳一愣,还想解释,秦教练已经看穿他的心思:“别硬撑,膝盖疼就说。训练要讲科学,硬撑着练错动作,反而会加重伤情,到时候停训更久,得不偿失。”
他被秦教练带到医务室,校医按压右膝内侧后说:“软组织有点发炎,最近别做深蹲、蛙跳这类高强度腿部训练,先做恢复性练习——上午15分钟穴位按摩(血海、足三里),下午用弹力带做侧抬腿拉伸,晚上睡前热敷15分钟,三天就能缓解。”
回到训练馆,看着队友们在练腿部力量,屈正阳心里难免着急——要是落下体能训练,下周队内循环赛肯定会受影响。他悄悄开启系统,淡蓝色面板弹出:【身体检测:右膝软组织发炎,腿部负荷上限下降30%,建议开启“康复训练模拟”,消耗50点经验值生成针对性计划】。
“开启。”系统立刻生成详细计划,和校医的建议高度契合。屈正阳按计划执行,上午做完穴位按摩,下午技术训练时,膝盖刺痛果然减轻了不少,至少能稳定站定接球了——他这才明白,“硬撑”不如“科学康复”,这是二队教他的第一课。
下午的技术训练重点是“反手快撕的连续性”,秦教练亲自喂多球,要求每分钟至少完成12次“有效回击”(球需落在对方球台甜区)。屈正阳拿起球拍,深吸一口气——他习惯用形意拳崩拳的“短促刚猛”发力,可反手快撕需要的是“快收快放”,两者的衔接一直有点僵硬。
刚接3个球,就失误了2次:第一次球下网,因为崩拳劲太足,手腕没收住;第二次球出界,因为想快却丢了刚劲,回球轻飘飘的。球拍橡胶擦过球台,发出刺耳的“吱呀”声。
“停!”秦教练喊住他,捡起地上的球,“你把崩拳劲收一收,别用蛮力。反手快撕像甩鞭子——手腕先放松‘甩出去’,触球瞬间再‘收劲’,不是让你用拳头砸球。”
屈正阳点点头,重新握拍,试着减少崩拳劲的输出。可练了两分钟又发现问题:劲收多了,球的旋转变弱,回球毫无威胁,秦教练模拟对手反击时,他根本接不住。系统提示适时弹出:【反手快撕发力协同率70%(刚劲80%+速度20%),刚劲与速度失衡,建议将崩拳劲输出降至60%,手腕速度提升至40%】。
他立刻在系统“模拟训练”模块调整参数:手腕放松甩动,触球时只输出60%崩拳劲,同时加快手腕回收速度。没想到效果立竿见影——有效回击率从75%飙升到85%,每分钟能稳定完成13次,超出了教练的要求。
“对!就是这个节奏!”秦教练在旁边鼓掌,“手腕再灵活点,把崩拳劲‘揉’进速度里,不是让你二选一——这才是你国术乒乓的特色。”
屈正阳恍然大悟:原来国术与乒乓的融合,不是“硬套”,而是“平衡”——崩拳劲的“刚”能让回球有威胁,手腕的“快”能保证连续性,两者缺一不可。
傍晚的战术研讨课,秦教练给队员们放了欧洲选手波尔的比赛录像。屏幕上,波尔的正手进攻爆发力强,反手防御又稳,几乎没短板。“你们说说,怎么破解他的攻防体系?”秦教练关掉录像,看向队员们。
“重点打他反手短区!让他没法发力进攻!”“用快节奏打乱他,他年纪大了,跟不上快球!”队员们纷纷发言,只有屈正阳没说话——他在想太极“以柔克刚”的思路。
“屈正阳,你有想法?”秦教练点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