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循环赛结束后的第一周,八一队训练馆内的气氛并未因排名落定而松弛,反而因“替补队员”资格的悬而未决,酝酿着更为激烈的暗流。每个人都清楚,全国青少年锦标赛的舞台意味着什么,即便是以替补身份前往,那份经历与见识也足以让年轻运动员脱胎换骨。
屈正阳站在场边,用毛巾用力擦拭着脸上不断滚落的汗珠。他的目光锐利如鹰,扫过正在进行多球训练的队友们,心中快速评估着每一个潜在竞争对手的技术特点与状态。积分榜第四,这个成绩非但没有让他满足,反而像一针强烈的催化剂,彻底激发了他骨子里那份来自前世江湖的不服输与渴望。机会,必须牢牢抓住,不惜代价!
“集合!”王建军教练洪亮的声音穿透场馆,所有队员迅速放下手中事务,小跑至场地中央列队站好。
王建军目光如炬,缓缓扫过每一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最终在屈正阳和另外几名排名靠前的队员脸上稍作停留。“替补队员的人选,不会仅凭大循环赛的名次直接指定。”他开门见山,声音沉稳有力,“接下来三周,综合评估三项内容:日常训练态度与质量占40%,下周进行的专项技术考核占30%,最后一周的内部循环赛占30%。我要看的,不光是你们的技术数据,更是你们的意志品质、临场应变和稳定性!有没有问题?”
“没有!”整齐划一的回答在场馆内回荡,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
训练随即以更高的强度展开。攻防转换的节奏更快,救球更加玩命,连平日里训练间隙偶尔的插科打诨也几乎绝迹,空气中只剩下乒乓球撞击胶皮、球台以及球鞋摩擦地板的尖锐声响。
屈正阳全身心投入,每一个动作都力求精准、高效。他的“槐虫步”在基础的蹬踏与滑步中,开始有意识地融入更细腻的变向。他回忆着前世所见的八卦掌步法精髓,并非生搬硬套复杂的招式,而是取其“绕行”、“走转”的意念内核,在常规的左右横向移动中,加入了一丝微不可察的弧形轨迹与重心流转。这使得他的移动在保持迅捷的同时,多了一分诡谲难测的飘忽,仿佛总能以最经济、最出乎意料的方式抵达最佳击球位置。
在一次防守对抗练习中,队友瞅准空当,一板大角度变线,白色小球如同离弦之箭直扑他的正手位大空当。按照常规救球路线,他需要一个大幅度、耗费体能的交叉步才能勉强够到。但就在这电光石火之间,屈正阳脚下本能地一拧一蹭,身体仿佛化作了顺势而动的游鱼,以一个极小弧度、看似别扭实则高效的侧身滑步飘逸而出,竟然后发先至,堪堪在球台边缘用球拍尖端将球兜了回来!虽然回球弧线较高,给了对手连续进攻的机会,但这种非常规的、带着明显个人印记的移动方式,让准备充分发力冲杀的对手明显愣了一下,节奏被打乱,后续的进攻威胁大减。
“好步法!”一旁观战的樊振东忍不住低喝出声,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他看得出来,屈正阳这种移动方式,并非胡来,其中蕴含着某种独特的发力与重心控制技巧。
屈正阳自己心中也是一动。这次成功的救球,让他更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步法的潜力——似乎比纯粹的直线冲刺更省力,覆盖范围也更广,尤其是在处理这种大角度调动时,有着奇效。但他来不及细想,下一板更加凌厉的攻势已然到来。
下午是发球与接发球的专项训练。屈正阳练习着他目前稳定性最高的侧上旋与急长下旋发球。动作标准,落点稳定,但他总觉得缺少足以一击致命的变化和杀伤力,难以在关键时刻打破僵局。他回想起形意拳中“钻拳”那股螺旋拧转、无坚不摧的穿透劲力,一个念头涌上心头。
他再次抛球,引拍动作看似与往常无异,但在球拍触球的那一刹那,他的腰胯微微下沉拧转,持拍手腕不再是单纯的向前向上摩擦,而是模仿着“钻拳”的螺旋发力,有一个极其隐蔽迅猛的内旋加力动作!
“咻——”
球离拍而出,带着比平时强烈得多的旋转,过网后在本方球台弹起,轨迹并无太大异常,但落在对方球台时,却有一个极其急促、明显的侧向拐弯,如同被人用手拨了一下,直奔对手腋下位置的尴尬地带。陪练的队员按照常规判断进行回击,球拍触球瞬间脸色微变,来球的旋转强度远超他的预估,回球直接下网!
“咦?正阳,你这发球……旋转有点怪啊?跟平时不一样!”队友挠了挠头,满脸疑惑。
屈正阳笑了笑,没有多做解释,只是说了句“还在试”。他知道,这仅仅是触摸到皮毛,距离真正稳定掌控这种发力方式,形成有效得分手段,还差之千里。但这种尝试所带来的微弱成效,却如同在黑暗的迷宫中看到了前方一丝微弱的光亮,让他坚信这条艰难的道路前方,必然存在豁然开朗的天地。
训练间隙,王建军教练将一瓶矿泉水递到屈正阳手中,示意他坐到场边长椅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