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时?年货节开,年味满巷
六巷村口的年货节主会场锣鼓喧天,红色的灯笼挂满竹编拱门,赵阿公宣布开幕后,游客们涌进各个展区。竹编区前,阿竹教小朋友编迷你竹编福袋,验艺草放在旁边,小朋友们编好后就用草测一测,得意地说:“我的福袋达标啦!” 银饰区里,孙阿婆帮游客在银饰书签上刻名字,还免费提供银草检测,“您这老银镯纯度高,好好留着,” 她对一位老奶奶说,老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线上直播同步开启,赵阿公在镜头前演示 “竹编年货制作”:从选竹到劈丝,再到编春联,每一步都用验艺草把关;孙阿婆则教观众 “银饰年货保养”,比如银饰氧化后用牙膏轻擦,再用银草验证清洁度。林羽在后台盯着数据:开播半小时,订单突破 200 单,其中非遗套餐卖得最火,“西安分中心的果篮快没库存了,让他们优先发年货节的订单,” 他对着对讲机说,“还要给下单的顾客送一张‘草木检测小卡片’,教他们怎么辨真假。”
辰时末,线下体验区排起长队,游客们有的学编竹编,有的做银饰,还有的在陶瓷区画年俗图案。一位从省城来的游客说:“在城里买年货总觉得少点味道,这里的非遗年货又实用又有心意,还能亲手做,太有年味了,” 赵阿公笑着说:“以后每年都办年货节,让大家过年都能带上非遗的温度。” 林羽望着热闹的会场,突然懂得 “年货节开非易事,年味满巷暖人心” 的道理 —— 非遗本土深耕的年味,藏在游客的笑脸、直播的热度、亲手的体验里,藏在每个为团圆添彩铺路的瞬间。
巳时?省域培训,传艺全省
六巷研学基地的培训室里,来自全省 5 个试点市县的 20 名非遗传承人聚精会神地听赵阿公讲 “竹编断丝修复法”。赵阿公拿着一根断了丝的竹编果篮,按档案里的方法,用竹草汁粘补,再用细藤丝加固:“大家看,粘补后用验艺草测,草叶泛绿,说明韧性和原来一样,” 他把果篮递给传承人,“你们试试,按档案里的步骤来,别怕错。”
孙阿婆则在另一间教室教 “银草辨银进阶法”,针对不同纯度的银饰(999、925、800),教大家看银草变色的深浅:“999 银草泛亮绿,925 泛浅绿,800 泛黄绿,这样顾客拿任何银饰来,都能快速辨纯度,” 她还带了各地的银料样本,让传承人现场检测,“多练几次,比看检测报告还准。”
巳时半,培训进入实操环节,传承人围着工作台,有的练竹编修复,有的试银草检测,遇到问题就翻《省级推广版档案》,或请教老匠人。来自省城的陶瓷匠人张师傅说:“档案里的‘陶土检测延伸法’太实用了,以后我们的陶瓷质量更有保障,” 赵阿公点头:“以后每月都办一次省域培训,大家互相学,把全省的非遗手艺都提上去。” 林羽望着专注的传承人,突然懂得 “省域培训非易事,传艺全省促提升” 的道理 —— 非遗省域传承的深度,藏在老匠的示范、档案的指导、传承人的实践里,藏在每个为全省技艺铺路的瞬间。
午时?冬令营暖,年礼传情
六巷青少年非遗冬令营的教室里,15 名来自全省的孩子跟着赵阿公学编竹编春联。赵阿公按档案里的 “疏纹编法”,教大家编 “春” 字:“每根藤丝都要对齐,编到拐角处要拉紧,”10 岁的小雨来自邻县,她编到一半总出错,赵阿公指着档案里的插图:“看这里,拐角处要多绕一圈,就像这样,” 小雨跟着学,很快就编出了工整的 “春” 字,还兴奋地用验艺草测:“阿公,我的春联达标啦!”
孙阿婆则教孩子们做银饰福字挂件,用迷你银片和软银线,按 “低温焊接法”(750℃)焊接:“大家戴护目镜,焊枪离银片远一点,慢慢点,”8 岁的小明第一次用焊枪,手有点抖,孙阿婆握着他的手:“别怕,跟着我来,” 银片很快焊好,用银草一测,泛出亮绿,“合格啦!” 小明举着挂件,笑得眼睛都眯了。
午时末,孩子们拿着自己做的年礼 —— 竹编春联、银饰福字,在展厅里办了个 “小小非遗展”。有的孩子要把年礼送给爷爷奶奶,有的要送给老师,“以前过年都是收礼物,这次自己做,太有意义了,” 小雨说,带队老师表示:“明年要组织更多孩子来,让非遗的种子在更多童心发芽。” 林羽望着孩子们的作品,突然懂得 “冬令营暖非易事,年礼传情育童心” 的道理 —— 非遗省域教育的希望,藏在老匠的耐心、孩子的专注、年礼的心意里,藏在每个为全省少年铺路的瞬间。
未时?年货补货,链通全省
武汉原料枢纽的调度室里,老周正协调全省分中心为年货节补货。西安分中心的竹编果篮库存告急,老周联系六巷楠竹加工厂:“优先发 500 公斤 0.5mm 藤丝到西安,用验艺草测好,附检测报告,” 接着通知苏州分中心:“银饰福字挂件补 100 套,发顺丰,确保明天到六巷,” 他盯着屏幕上的全省物流网,“年货节不能断货,要让全省的顾客都能买到非遗年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