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匠星直播,深夜彩排
六巷非遗电商工作室的灯光比往日更亮,赵阿公坐在镜头前,手里攥着验艺草,有些局促地念着直播台词:“大家好,我是赵阿公,今天教大家怎么选楠竹……” 话没说完,就忘了下一句,阿银赶紧递上提示卡:“阿公,念‘用这验艺草贴在竹身上,泛绿就是 3-5 年的好竹,能编出结实的收纳盒’。”
孙阿婆在一旁调试银饰工具,把银片、银草、迷你焊枪按顺序摆好,还特意用竹草汁在银片上画了小标记:“等下演示检测,就从这个标记开始,观众看得清楚,” 她见赵阿公紧张,笑着打趣:“你教村民选竹时多利索,对着镜头怕啥?就当是教城里的‘远亲’。”
林羽协助调整直播流程:开场赵阿公演示 “楠竹三选法”(看竹龄、验韧性、查虫眼),中间孙阿婆教 “银草辨银术”(泛绿为纯银、泛黄含杂质),最后两人合作展示 “非遗套餐”(竹编收纳盒 + 银饰书签),穿插 “老匠人故事” 环节,比如赵阿公第一次编竹筐的糗事、孙阿婆的银草用了 30 年的经历。“阿公,您讲选竹时可以拿两根竹对比,一根泛绿一根泛黄,观众一眼就懂,” 林羽建议,赵阿公点头,拿起两根楠竹,验艺草分别贴上,果然一根翠绿一根浅黄,“这样好,比光说清楚。”
子时半,彩排进入最后一轮,赵阿公不再紧张,甚至能笑着回应林羽的 “观众提问”:“阿公,城里没有楠竹,买竹编怎么辨好坏?” 他立刻答:“看藤丝粗细,0.5mm 的最结实,再用指甲轻刮,不掉丝、纹路齐,就是好货,实在不放心,找我们要验艺草标本,自己测!” 孙阿婆也演示得流畅,用银草快速检测出银片纯度,还不忘补一句:“买银饰别只看亮,用这草测测,心里才踏实。” 窗外的月光洒进工作室,林羽望着镜头前从容的老匠人,突然懂得 “匠星直播非易事,初心化解镜头慌” 的真意 —— 非遗本土深耕的温度,藏在老匠人的真诚、台词的打磨、细节的设计里,藏在每个为城乡共情铺路的瞬间。
丑时?匠档入校,笔墨传校
六巷小学的教师办公室里,林羽和高校团队正把 “匠艺档案” 改编成校本教材。赵阿公的 “竹编选竹口诀” 被编成儿歌:“楠竹苗,绿油油,验艺草,辨春秋;3 年竹,韧悠悠,编筐篮,用不愁”;孙阿婆的 “银饰焊接温度表” 简化成 “温度卡”,用彩色标注 “新手 750℃(红)、老手 800℃(黄)”,还附了迷你银草贴纸,学生能模拟检测。
校长翻着教材样章,兴奋地说:“这教材既有老手艺的魂,又适合小学生学,下周就在三年级试点,” 他指着 “竹编小任务” 板块,“让学生跟着档案学编迷你竹片,再带回家教家长,既能学手艺,又能传文化。” 阿竹则准备配套工具包:每个包有 0.5mm 藤丝(剪短至 10cm,安全易操作)、迷你验艺草标本、竹草汁贴纸,“工具要安全,还要让学生能真正体验档案里的方法,” 他拿起一片藤丝,贴上学用验艺草,“泛绿就合格,学生能自己判断,有成就感。”
丑时末,首批 50 套校本教材和工具包打包完毕,封面印着赵阿公手绘的竹草纹和孙阿婆的银草图案。林羽望着教材上的儿歌和插图,突然想起白天学生小雨说的 “想跟阿公学选竹”,“现在不用等阿公来,学生翻开教材就能学,” 他说,高校团队成员补充:“以后还要把教材共享给周边学校,让更多孩子接触匠艺档案。” 望着堆成摞的教材,林羽突然懂得 “匠档入校非易事,童趣改编传薪火” 的道理 —— 非遗本土深耕的代际传递,藏在口诀的儿歌化、工具的安全化、教材的实用化里,藏在每个为童心播撒匠心铺路的瞬间。
寅时?楠竹冬护,标准初定
老竹坡的楠竹林里,李大叔带着村民们给竹子做冬季养护。每个人手里都拿着验艺草和保温膜,李大叔教大家选需要重点保护的竹:“验艺草贴在竹身,泛深绿的是壮竹,不用多管;泛浅绿的是弱竹,要包保温膜,” 他指着一棵细竹,“这棵竹龄 2 年,去年冻伤过,今天要多缠两层膜,明年才能长成能用的竹。”
村民王婶跟着学,把保温膜剪成合适的长度,绕着竹身缠得紧实:“以前冬天只管砍竹,不知道还要护竹,难怪有的竹劈出来的藤丝不结实,” 李大叔点头:“以后楠竹养护要按‘三护标准’来:护弱竹、护新苗、护根系,每步都要用验艺草测,保证来年竹料质量。”
林羽协助记录养护流程:12 月上旬用验艺草筛选弱竹,中旬包保温膜,下旬浇防冻水,每个环节都标清时间和方法,还拍了照片做成 “养护手册”,发给每户种竹的村民。“明年春天要按这个标准验收,验艺草泛绿达标的竹,才能进加工厂,” 林羽说,李大叔补充:“还要定个‘种植标准’,比如每亩种多少棵、施什么肥,这样竹料才能长得匀、质量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