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楠竹加工,标准筑基
六巷楠竹加工厂的车间里,机器轰鸣声打破深夜的宁静。赵阿公与李大叔正调试刚安装的藤丝劈制机,机器旁堆着刚从老竹坡运来的楠竹,每根竹料都贴着验艺草标签 —— 草叶泛绿证明竹龄 3-5 年,符合加工标准。“这机器能把楠竹劈成 0.3-0.5mm 的藤丝,比手工快 10 倍,但不能丢了六艺的标准,” 赵阿公蹲在机器旁,调整刀片间距,“劈出来的藤丝要每根都用验艺草测韧性,泛绿才算合格,不能让一根次品流出去。”
阿竹负责调试藤丝筛选机,机器通过振动分离不同粗细的藤丝,0.3mm 的用于细编挂件,0.4mm 的做收纳盒,0.5mm 的编竹筐,每个出料口都放着对应的草叶标识,“之前手工筛选一天只能处理 50 公斤竹料,现在机器两小时就能搞定,还能保证粗细均匀,” 阿竹拿起一根刚筛选的藤丝,验艺草贴上去立刻泛绿,“您看,比手工劈的还标准。”
林羽协助制定加工流程:楠竹先经 “去青机” 剥去外层硬皮,再用 “劈丝机” 分丝,接着 “筛选机” 分类,最后 “晾晒架” 阴干(避免阳光直射影响韧性),每个环节都设 “质检岗”,由村民经培训后负责,用验艺草做基础检测。“车间要贴满流程示意图,每个步骤都标清标准,比如去青要留 1mm 厚的竹肉,劈丝误差不能超 0.05mm,” 林羽指着墙上的流程图,“还要给村民发《加工标准手册》,里面附验艺草使用方法,确保每个人都懂标准、会检测。” 子时末,机器试运转成功,首批 100 公斤楠竹加工成合格藤丝,赵阿公望着整齐码放的藤丝,感慨道:“有了加工厂,咱们的竹编原料不用再靠外调,村民还能在家门口上班,这才是真真正正的扎根乡土。” 林羽点头,突然懂得 “楠竹加工非易事,标准筑基保产业” 的真意 —— 非遗本土深耕的产业根基,藏在机器的调试、标准的细化、村民的参与里,藏在每个为乡村产业铺路的瞬间。
丑时?非遗店装,匠韵融城
县城中心的 “六巷非遗店” 里,阿银与装修师傅正连夜布置展柜。展柜用老竹坡的楠竹打造,框架编着 0.5mm 的竹草纹,柜台台面嵌着银草装饰的铭牌,上面刻着 “六艺非遗?本土匠造”。“展柜要分区域:竹编区摆收纳盒、笔筒,银饰区放书签、福字挂件,文创区陈列用户共创的作品,” 阿银指着图纸,“每个区域都要放验艺草,顾客可以自己检测藤丝韧性、银饰纯度,体验非遗的‘真’。”
林羽帮忙摆放文创展品:用户投票选出的 “竹编收纳盒” 放在 C 位,盒盖刻着顾客设计的 “福字竹草纹”;银饰区的 “刻字书签” 旁摆着迷你银锤,顾客可以现场在书签上刻名字;还有 “研学纪念套装”,里面装着小竹苗、验艺草标本和生长日记,“这些都是咱们本土的特色,要让县城的顾客一眼就感受到六巷的匠心,” 林羽擦着展柜上的竹纹,“明天开业,还要请王师傅来现场剪竹草纹剪纸,张师傅做泥塑小匠,让店里更热闹。”
丑时半,装修收尾,阿银望着满店的非遗元素,突然想起第一次在六巷编竹编的场景:“那时候从没想过,咱们的手艺能开进县城的店里,” 林羽笑着说:“这只是开始,以后还要在其他市县开更多店,让六巷非遗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望着亮着暖灯的店铺,林羽突然懂得 “非遗店装非易事,匠韵融城显特色” 的道理 —— 非遗本土深耕的城市延伸,藏在展柜的设计、展品的选择、匠人的参与里,藏在每个为非遗贴近市民铺路的瞬间。
寅时?四季研学,课程落地
六巷研学基地的办公室里,赵阿公、阿竹、林羽正细化 “四季研学课程” 手册。春季 “楠竹育苗课”:学生在老竹坡选竹苗,用验艺草检测后种下,认领 “专属竹苗”,每周来记录生长;夏季 “竹编清凉课”:编竹编扇、竹篮,学习用竹草汁给竹编上色;秋季 “银饰丰收课”:做银饰谷穗挂件,用银草检测银料,了解银饰与农耕的关联;冬季 “文创年礼课”:编竹编春联、做银饰福字,为春节准备非遗礼物。“每个季节的课都要和乡土结合,比如春季育苗要跟着李大叔学选苗,秋季银饰要结合秋收的场景,” 赵阿公在手册上批注,“还要给学生发‘非遗研学手册’,记录体验、贴验艺草标本,让他们带回去能记住。”
阿竹负责设计春季课程的 “竹苗认领卡”:卡片用竹草编的纸制作,正面写着竹苗编号、种植日期,背面留着记录生长的空白栏,“学生可以每周来浇水、测量,等竹苗长到 1 米,还能参与‘竹苗评选’,看谁种的最壮,” 阿竹展示卡片,“还要请李大叔当‘农耕导师’,给学生讲楠竹和六巷的故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