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时?博览开幕,全球瞩目
巴黎时间上午 9 点,“中欧非遗博览会” 正式开幕。场馆外的广场上,中法两国国旗飘扬,“融艺树” 造型的气球升空,来自全球 20 多个国家的观众有序入场,国际媒体的镜头对准了场馆入口。
法国文化部长首先致辞:“中欧非遗都有悠久的历史,今天的博览会是一次‘手艺的对话’,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技艺,让非遗在全球化时代焕发新活力。” 接着,赵阿公代表六艺联盟发言,手里举着验艺草:“这株草跟着我们从中国的六巷走到巴黎,它能检测竹料、银料,更能见证中欧非遗的友谊,今天,我们把六艺的‘根’带来,也想带走欧洲非遗的‘智慧’,一起让老手艺走得更远。”
揭幕环节,赵阿公与安娜共同拉下 “融艺树” 的幕布,树上的中欧展品在阳光下闪耀,AR 特效在树顶生成 “非遗融共生” 的中英双语字样,观众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国际直播平台的观看人数实时突破 100 万。“太震撼了!没想到中国竹编和欧洲蕾丝能这么美,” 一位德国观众说,旁边的中国观众补充:“这就是非遗的魅力,不分国家,不分语言。” 林羽望着开幕的场景,突然懂得 “博览开幕非易事,全球瞩目显价值” 的道理 —— 非遗全球化的影响力,藏在部长的期许、老匠的真诚、观众的热情里,藏在每个为文化喝彩的瞬间。
巳时?展区互动,融艺传情
“技艺体验区” 里,中欧工匠们忙着教观众体验非遗。阿竹教法国小朋友编迷你竹编挂件,用 3D 模具辅助,小朋友们很快就编出了带着竹草纹的小挂件;皮埃尔则教中国观众织蕾丝,用简易工具让新手也能上手。“我编的挂件要送给妈妈,告诉她这是中国竹编,”7 岁的法国小女孩莉莉安举着作品,阿竹帮她在挂件上系了根红绳:“这是中国的吉祥绳,祝你妈妈开心。”
“联名款展区” 前,订单不断:“竹编蕾丝挂件” 订出 300 件,“珐琅银草银饰” 卖出 200 套,“竹编皮革盒” 也有 150 个订单。欧洲连锁商场 “老佛爷” 的采购经理找到林羽:“我们想把这些产品引进全欧洲的门店,能不能长期合作?” 林羽立刻联系国内分中心:“西安分中心要准备扩大竹编产能,苏州分中心加快银饰珐琅的生产,” 经理笑着说:“我们看重的不仅是产品,还有背后的文化故事,这是其他品牌没有的。”
巳时半,“技艺溯源区” 迎来一位特殊的观众 ——80 岁的法国竹编匠人雅克,他握着赵阿公的手:“我做竹编 60 年,以为只有欧洲有这种手艺,今天看到你们的竹编,才知道我们是‘同行’,” 赵阿公邀请他一起编竹筐,雅克用欧洲的编法,赵阿公用六艺的编法,最后拼成一个 “中西合璧” 的竹筐,两人都很开心:“以后要多交流,把两种编法结合起来,” 雅克说。林羽望着互动的场景,突然懂得 “展区互动非易事,融艺传情暖人心” 的道理 —— 非遗全球化的活力,藏在孩子的笑脸、订单的认可、匠人的共鸣里,藏在每个为文化传承铺路的瞬间。
午时?学术论坛,智慧碰撞
“非遗全球化与活态传承” 学术论坛在展馆会议室举行,中欧专家、工匠、高校代表齐聚。李教授首先发言,展示六艺数字平台的全球化数据:“国际版平台上线 3 个月,注册用户突破 5 万,覆盖 25 个国家,其中 60% 是 30 岁以下的年轻人,说明年轻群体对非遗有很高的热情,” 他建议:“中欧可以共建‘非遗数字化联盟’,共享技术,共同保护传统技艺。”
法国非遗专家马克则分享欧洲的保护经验:“我们在乡村设‘非遗工坊’,让老匠人带年轻人,同时结合旅游,让游客体验非遗,这和你们的‘六巷工坊’很像,” 他提议:“中欧可以互派匠人交流,比如你们的竹编匠人去欧洲教编法,我们的珐琅匠人去中国传技艺。”
孙阿婆作为工匠代表发言:“我们老匠人不懂复杂的理论,但知道手艺要‘守根’还要‘创新’,比如我们的银饰加了欧洲的珐琅,还是六艺的银饰,没有丢根本,” 她的话赢得掌声,马克点头:“这就是非遗传承的核心,‘守根’是基础,‘创新’是生命。”
午时末,论坛达成多项共识:中欧共建非遗数字化平台、互派匠人交流、联合开发 “融艺系列” 文创。林羽帮忙整理共识文件,发现每个共识都兼顾 “传统” 与 “现代”、“中国” 与 “欧洲”,“这不是单向的学习,而是双向的融合,” 林羽说。望着论坛的成果,突然懂得 “学术论坛非易事,智慧碰撞促发展” 的道理 —— 非遗全球化的深度,藏在数据的支撑、经验的分享、共识的达成里,藏在每个为未来谋策的瞬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