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竹编坊寻材,深山觅竹
东巷竹编坊的煤油灯未熄,赵阿公背着竹篓正要出门 —— 工坊的楠竹原料快用完了,邻市的竹商突然涨价,他决定去后山老林找当年父亲种的楠竹林。竹案上压着一张泛黄的地图,竹草叶片垫在地图边缘,露水顺着草叶滴在 “老竹坡” 的标记上,晕开一圈浅绿,“这草是老辈传下的‘寻竹草’,” 赵阿公摸了摸草叶,“当年我爹找竹,就靠这草指路,说见着草叶泛绿,就离好竹不远了。”
林羽主动提出同行,两人踏着月色进山。山路崎岖,赵阿公的草鞋踩在石板上,发出轻微的声响,竹草叶片别在他的衣襟上,随脚步轻轻晃动,遇到岔路时,草叶竟会偏向正确的方向,“这是‘草叶辨路’!” 赵阿公停下脚步,指着草叶指向的山谷,“老竹坡就在那里面,当年我爹说,这竹林能护着六巷的竹编手艺。”
抵达老竹坡时,晨雾已漫上山谷,成片的楠竹挺立在雾中,竹身上还沾着夜露。赵阿公摸着竹身,竹草叶片贴在竹皮上,竟显出 “可伐”“待长” 的浅纹,“这是‘草木识竹’,” 他选出三根粗细适中的楠竹,“够工坊用一阵了,剩下的得好好养着,不能断了根。” 林羽帮忙砍伐,竹刀落下时,竹节处渗出的汁液沾在竹草上,草叶瞬间变得更绿,突然明白 “原料寻得非易事,草木相助续薪火” 的真意 —— 非遗扎根从不在轻易的获取里,而藏在竹草的指引、老林的守护、师徒的跋涉里,藏在每个为手艺护根的瞬间。
丑时?银饰铺解惑,设计破局
西巷银饰铺的银灯亮至深夜,阿银对着一堆银片发愁 —— 他设计的 “非遗传承” 主题银饰总觉得少了点灵气,客户催着要样品,他却迟迟不敢动手。孙阿婆端着热茶走来,将银草叶片放在银片旁,露水渗入银纹,竟在银片上映出六巷的街景:竹编坊的藤、木雕坊的木、陶瓷坊的陶,都在银纹里隐约浮现,“这草是老辈传下的‘启思草’,” 孙阿婆坐在阿银身边,“当年我设计不出新样式时,就靠这草映出身边的景,手艺本就藏在生活里。”
林羽凑过来看,银片上的街景渐渐清晰,阿银突然眼睛一亮,拿起银锤:“阿婆,我知道了!把六艺的元素融在银饰里,竹藤的纹、木坯的形、陶土的色,都刻进去!” 他将银片加热,银草叶片垫在下方,银锤落下时,银纹竟自动顺着草叶纹路延伸,六艺的图案渐渐成型 —— 竹藤缠绕着银枝,木芯嵌在银叶中央,陶纹刻在银饰边缘,“这是‘草木助艺’!” 孙阿婆笑着点头,“当年我娘教我时说,手艺不是凭空想的,是看出来的、悟出来的。” 林羽望着成型的银饰,突然懂得 “设计破局非易事,生活为源悟匠心” 的道理 —— 非遗扎根从不在闭门造车里,而藏在银草的启发、街景的灵感、师徒的点拨里,藏在每个为手艺寻源的瞬间。
寅时?木雕坊编材,教材融史
南巷木雕坊的木香飘出巷口,郑阿公正为市实验小学编写 “非遗木雕教材”。木案上摊着当地的历史故事绘本,木草叶片夹在书页间,露水落在草叶上,化作细木屑融入木坯,木坯上竟渐渐显出 “六巷起源” 的浅纹:百年前,六巷的工匠们联手建起石桥,竹编的绳、银饰的钉、木雕的梁,都在故事里 ——“这草是老辈传下的‘融史草’,” 郑阿公的刻刀顺着浅纹雕琢,“当年我爷爷编木工口诀,就把本地故事融进去,说这样孩子才爱学、记得牢。”
林羽帮忙整理教材初稿,发现每一课都分 “故事、技艺、实践” 三部分:先讲六巷工匠建石桥的故事,再教对应的木雕技法,最后让孩子雕一个 “石桥零件” 木牌。木草叶片压在教材上,书页间的木坯样品竟与故事里的零件完全吻合,“这是‘故事带技艺,技艺传文化’,” 林羽翻着教材,“孩子们学手艺的同时,还能懂家乡的历史,多好。”
阿木捧着刚雕好的 “石桥木牌” 走来,牌上刻着竹藤、银钉的图案,木草的纹路与图案交织,“阿公说这牌当教材的样品,” 他将木牌放在教材旁,“让孩子们一看就知道,六艺从来都是一家人。” 林羽望着满案的教材与木牌,突然明白 “教材编写非易事,史艺相融育童心” 的真意 —— 非遗扎根从不在枯燥的技法里,而藏在木草的融史、故事的生动、少年的实践里,藏在每个为手艺铸魂的瞬间。
卯时?六艺聚枢纽,原料对策
日头刚吻上山脊,六巷的工匠们齐聚 “技艺枢纽台”,商量原料问题:竹编的楠竹、制茶的老茶树、刺绣的丝线,都遇到了供应难题。赵阿公提出和后山的农户合作,指导他们种楠竹、茶树;张阿婆说可以联系邻村的养蚕户,定制适合刺绣的丝线;王阿公则建议在工坊后院开辟 “原料试验田”,种上本地的草木,“这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赵阿公将合作方案贴在枢纽石上,“工坊要长久,不能光靠别人,得自己掌控原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