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羽拿起一个馒头,松软的口感带着中宫的和;再拿起一个水饺,多汁的滋味含着坎宫的润,突然懂了 “饮食应方” 的真意 —— 原来最寻常的食物里,也藏着九宫的特质,就像这馒头与水饺的和润、干软,看似不同,实则互补,共同滋养着人的生命,就像九宫坛的中与坎,看似差异,实则相依。
巳时?人坛相融,九宫流转
村民们在坛上忙活,坎宫的人汲水灌溉,离宫的人整理柴薪,震宫的人劈柴打铁,巽宫的人晾晒丝绸,中宫的人分发食物。林羽注意到,坎宫每挑满一桶水,离宫便添一捆柴,震宫每打好一把刀,巽宫便织一尺布,而中宫始终有人记录调度,仿佛有无形的中枢在连接各方的动作 ——“这是‘人坛相感’,” 玄宫道长指着众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循环往复,无有穷尽。”
孩子们在坛心玩游戏,一会儿模仿水流(坎),一会儿模仿火焰(离),一会儿模仿雷鸣(震),一会儿模仿风声(巽),九宫的特征切换自如。林羽望着他们,突然觉得所谓 “九宫”,不过是方位特质的自然显象 —— 润与燥、动与静、刚与柔,从不需要刻意调和,就像方位的流转,自有中央平衡的法则。就像这九宫坛上的人们,看似各有分工,实则在无形的中枢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平衡图景。
午时?日悬中宫,九宫归中
日头正中时,九宫石的阴影在中宫交叠成方。离宫的影与坎宫的影相互抵消,震宫的光与兑宫的光彼此中和,最终都融入中宫的阴影,石缝里的草木也朝着中宫倾斜,叶片交织成网 —— 这是《玄志》记载的 “九宫归中”,每日此时,八方的气都会向中宫汇聚,显 “中为太极” 之象。
玄宫道长将各宫石上的水同时倒入中宫的凹处,九色水在凹里旋转,很快交融成清澈的透明,“这便是‘中能合九’,” 他指着旋转的水,“九宫非孤立,乃中宫所化,归中方显方位本源。” 宫婶端来九碗菜,中宫放豆腐,坎宫放鱼汤,离宫放烤肉,众人夹菜时,自然地按九宫相生的顺序取食,没人刻意安排,却吃得五味调和。
林羽夹起一块豆腐,清淡的滋味带着中宫的和;再夹一块烤肉,浓郁的滋味含着离宫的燥,突然懂了 “九宫相生” 的真意 —— 不是消灭方位差异,而是在差异中找到平衡的中枢,就像饮食的五味、劳作的分工、方位的特质,都是在中央的调和中维持着整体的和谐,就像这中宫交融的水,失去了原有的颜色,却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未时?云过日移,九宫消长
乌云漫过日头时,坛上的光影开始变化。离宫的光渐渐减弱,坎宫的影慢慢变淡,石缝里的草木也随之调整,震宫的杜仲微微收敛,兑宫的秋菊则更加劲挺 ——“这是‘九宫消长’,” 玄宫道长指着石上的光,“离不可久盛,坎不可久沉,中宫恒常,方能定其变。”
工匠们在坛边制作器物,坎宫的陶匠做着水缸,离宫的铁匠打着火钳,震宫的木匠做着斧头,巽宫的篾匠编着风车,中宫的石匠打磨着石盘,“这手艺跟九宫一样,” 老工匠笑着说,“坎要圆,离要锐,中要方,各有各的方位特质。” 林羽望着那些半成品,水缸圆润如满月,火钳尖锐如火焰,石盘方正如大地,突然觉得所谓 “天道”,不过是让万物各随方位 —— 水缸借坎宫的气增加容量,火钳借离宫的气增强硬度,石盘借中宫的气保持稳定,差异的特质在各自的方位里得到彰显,却又在整个坛的气场里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平衡。
申时?气随影动,九宫轮回
日头西斜时,坛上的光影开始反向移动。兑宫的影渐渐拉长,震宫的光慢慢扩展,石缝里的草木也开始转向,坤宫的白术朝艮宫倾斜,乾宫的柏木向巽宫伸展 ——“这是‘九宫流转’,” 玄宫道长的身影在光影里移动,“一方衰则对宫盛,中宫定而流转不息。”
清宫拿着粉笔在坛上画轨迹,震宫的光影移动路线与兑宫的恰好构成两个相对的圆,而中宫始终是圆心,“这轨迹千年不变,” 他指着圆圈,“就像老祖宗画的九宫图,转了万年还是一个样。” 林羽望着那两个圆,突然明白 “周行不殆” 的深意 —— 天地的平衡从不是静止的,而是在永恒的方位流转中维持着动态的和谐,就像光影的移动、草木的转向、日月的交替,看似在变化,实则从未偏离中宫的核心。
酉时?霞染坛壁,九宫共色
夕阳西下时,霞光将九宫坛染成一片金红。九宫石的界限在霞光中变得模糊,离宫的红与坎宫的蓝交融在一起,乾宫的白、坤宫的黄也都染上金辉,只有中宫的玉色依旧温润,再分不清哪片属离,哪片属坎 ——“这是‘九宫同辉’,” 玄宫道长指着坛壁,“差异到极处,便会显出中宫的共通底色,就像方位的流转,终会归于中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