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日头晒得矿渣堆发烫时,石博士的检测仪传来好消息。经过氧化处理的药剂池区域,黄药浓度降至 0.5mg/kg,灵草幼苗的烂根处冒出白色新须,“你看,” 她展示电镜下的根系截面,“这些灵草的根毛能分泌螯合肽,把重金属离子打包成惰性颗粒,就像给细胞装保险箱。” 邢工扛着块废弃的铅锌矿石走来,矿石的解理面上闪烁着方铅矿的金属光泽,“修复办要把旧选矿厂改造成‘矿山生态馆’,” 他用地质锤敲下小块样品,“馆长想请你在馆内做灵草富集演示,既当展品又能科普,就像给采矿史写本绿色后记。”
午休的空闲,林羽跟着老吴沿矿坑巡查。主井的罐笼停在半空,钢丝绳在风中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废弃的炸药库墙上,“严禁明火” 的标语被矿尘覆盖大半,井下排水渠的淤泥里,几株鸭跖草在毒水中依然挺立。“东边的废石场有处山泉,” 老吴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1987 年的《矿山水文图》记载‘水质偏酸但无重金属’,现在接的泉水刚好浇灵草。” 走过塌陷区的警示线,裂缝的边缘长出丛酸模,叶片在酸性土壤里呈现出奇异的紫红色,“这草能指示土壤 pH 值,” 老吴掐片叶子,“颜色越深说明酸度越高,比 pH 试纸还直观。”
下午的种植转向采矿区的边坡。林羽教大家用 “格构梁 - 灵草联用技术”,在边坡浇筑混凝土格构梁,梁间填入改良土种植紫花苜蓿与蜈蚣草的混播品种,“这些格构梁能挡住滑坡,” 他往土中掺着钢渣微粉,“灵草的根系可穿透破碎岩层,形成生物加筋效应,就像给边坡装绿色钢筋。” 石博士用地质雷达检测,数据显示有灵草覆盖的区域比裸露处稳定性提升 40%:“这叫‘生态固坡’,” 她对比监测数据,“比单纯的混凝土护坡更透气,还能降低养护成本。”
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员们扛着光谱仪来了。他们要在尾矿库做 “灵草 - 土壤” 重金属迁移实验,种植三个月的蜈蚣草叶片铅含量达 3.2%,是普通植物的 100 倍以上。“这些数据要发表在《环境科学学报》,” 戴安全帽的研究员调试着便携式元素分析仪,“标题就叫‘超富集植物对铅锌矿尾砂的修复效能’,让更多人知道自然的解毒能力。” 林羽看着科研人员给灵草根系套上尼龙网袋收集落叶,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是在给矿山的毒瘤开出绿色的药方。
傍晚的雷阵雨让矿坑变成泥泞的沼泽。林羽和矿工们忙着加固格构梁上的灵草种植袋,石博士则监测着尾矿库的水位变化,雨点敲打矿渣堆的声音如鼓点,灵草的叶片在酸雨冲刷下反倒更显翠绿。“你看这排水系统多管用,” 老吴抹着脸上的雨水笑,“当年为了防止矿坑积水,排水沟挖得比黄河故道还深,现在刚好给灵草洗去叶面的矿尘,一点不浪费。” 雨幕中,边坡的格构梁在灵草覆盖下如绿色的肋骨,将破碎的山体温柔包裹。
矿工食堂的晚饭加了道灵草炒鸡蛋。灵草用的是经过检测的低积累品种,炒出来的菜带着淡淡的山野味,“这草得在清水里泡三天,” 掌勺的师傅说,“老矿工传下来的规矩,能去‘矿毒’,这叫‘以草克矿’。” 石博士从恒温箱里拿出份检测报告,最新数据显示尾矿库表层土壤铅含量降至 350mg/kg:“达到耕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了,” 她眼里闪着光,“再种两年,就能在轻度污染区种油菜,给村民增加收入。”
夜里整理资料时,林羽把《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与《太初规则》做比对。发现很多理念可以互补,比如 “边坡稳定” 与 “灵草固坡”,“废水处理” 与 “植物净化”,只是技术路径不同。窗外传来矿坑坍塌的细微声响,远处的尾矿坝在月光下泛着冷光,灵草的清香混在矿尘味里,形成奇特的催眠曲。他摸出手机给小陈发去设计图:“需要批矿车造型花盆,用废弃矿斗切割而成,内壁涂防腐层,能嵌在选矿厂的破碎设备旁,既抗腐蚀又有纪念意义,就像给矿山撒把绿色记忆。”
深夜的炸药库遗址突然传来响动。林羽举着手电出去,光柱里惊起只夜鹰,翅膀扫过锈蚀的铁门发出哐当声,嘴里叼着的虫子身上沾着灵草的黏液。他想起石博士说的 “矿山生态岛”,突然明白废弃矿坑不仅是污染场,也是野生动物的避难所。蹲在格构梁的种植袋旁,发现被夜鹰粪便滋养的灵草长得格外粗壮 —— 原来人类的工业伤疤与自然的修复力量,能在黑暗里孕育出更坚韧的平衡。
第二天清晨,机械厂送来了矿车花盆。翻斗造型的盆体保留着原始的锈迹,底部的卸料口被改造成排水孔,“按您说的抗腐标准做的,” 师傅用硫酸溶液测试,“浸泡 24 小时无锈蚀,比陶瓷盆耐用。” 林羽和矿工们将花盆沿选矿生产线排列,种上耐酸的灵草品种,矿车的铁红色与叶片的绿色形成强烈对比:“这叫‘工业记忆绿化’,” 他调整花盆角度时说,“既能提醒后人采矿的历史,又能净化残留的毒物,就像给矿山立绿色纪念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