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日头晒得隔热服发烫时,焦博士的检测仪传来好消息。经过中和处理的废液区,土壤 pH 值回升至 5.6,灵草幼苗的焦根处冒出乳白色新须,“你看,” 她展示扫描电镜下的根毛结构,“这些灵草的根毛能分泌有机酸,把氟化物转化成难溶的氟铝酸盐,就像给毒物装保险柜。” 褚工扛着段报废的隔热管走来,管内壁的陶瓷涂层如鱼鳞般剥落,“项目部要把旧地质实验室改造成‘干热岩生态馆’,” 他用钢丝刷清理管内的结垢,“馆长想请你在馆内做灵草穿岩演示,既当展品又能科普,就像给地球深部做自然解说。”
午休的空闲,林羽跟着老邵沿井场巡查。连续油管作业机的钢缆在滑轮上摩擦出火星,储热罐的压力表指针在 12MPa 处微微颤抖,固井水泥车的轰鸣声混着灵草的清香,形成奇特的工业气息。“北边的废弃探井有处地热异常点,” 老邵扳开锈蚀的井盖,“地表温度常年稳定在 75℃,适合种喜热的灵草。” 走过岩屑堆放场,花岗岩碎块的缝隙里长出丛沙冬青,深褐色的叶片在烈日下卷成细筒,“这草能预报井喷,” 老邵掐断根枝条,“茎秆流胶就说明地下压力异常,比测井仪还灵敏。”
下午的种植转向集热站屋顶。林羽教大家用 “立体储热法”,在彩钢瓦表面铺设铝制种植槽,槽内填着膨胀蛭石与火山灰,种上景天科耐热灵草,“这些蛭石能储存地热余热,” 他往基质里掺着相变材料,“夜间释放热量保温,就像给屋顶装恒温垫。” 焦博士用热流计检测,数据显示有灵草覆盖的区域比裸露处隔热效率提升 40%:“这叫‘生态隔热’,” 她对比能耗曲线,“能让集热站的空调负荷降低 25%,比加装保温层省钱。”
地质大学的师生们扛着钻机来了。他们要在井场做 “温度梯度 - 根系穿透力” 对照实验,井口 10 米内的灵草主根能穿透 3 厘米厚的页岩,根尖细胞的纤维素酶活性比常温环境高 3 倍。“这些数据要发表在《地球科学》期刊,” 戴安全帽的教授调试着岩石力学仪,“标题就叫‘药用植物对干热岩区岩石裂隙的改造作用’,让更多人知道生命的破岩之力。” 林羽看着研究生们给灵草根系安装微型传感器,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是在给坚硬的岩石注入生命的裂隙。
傍晚的沙尘暴突袭井场时,林羽和工人们忙着加固种植槽的防风网,焦博士则监测着大气颗粒物浓度,沙粒打在防爆玻璃上的声音如鼓点,灵草的叶片在狂风中反倒更显坚韧。“你看这固沙效果多明显,” 老邵抹着脸上的沙尘笑,“以前风沙能埋到脚踝,现在种了灵草,地表粗糙度增加三倍,比防沙障管用。” 沙幕中,钻井平台的探照灯透过沙尘,在灵草叶上投下流动的光斑,像无数跳动的地热点。
牧民帐篷的晚饭加了道灵草炖羊肉。灵草用的是耐热型品种,炖出来的汤带着淡淡的矿物香,“这草得用雪水焯三遍,” 掌勺的阿妈说,“老辈人传下来的法子,能去‘燥气’,这叫‘以草降火’。” 焦博士从保温箱里拿出份检测报告,最新数据显示周边土壤的氟化物浓度降至 1.2mg/kg:“达到农用地标准了,” 她眼里闪着光,“再种三个月,就能在退化草场种苜蓿,给牧民增加饲草。”
夜里整理资料时,林羽把《干热岩开发技术规范》与《太初规则》做比对。发现很多理念可以互补,比如 “人工压裂” 与 “灵草自然破岩”,“地热梯级利用” 与 “植物温度适应”,只是手段不同。窗外的钻井平台指示灯如孤星闪烁,戈壁的风送来硝石与草木的混合气息,他给小陈发去设计图:“需要批耐高温种植模块,用氮化硅陶瓷制作,能嵌在井口防护栏,既抗高温又能导热,就像给干热岩井戴绿护腕。”
深夜的井场突然传来响动。林羽举着手电光出去,光柱里惊起只沙狐,尾巴扫过钻井液池的声音如抖绸,嘴里叼着的灵草籽在月光下泛着银光。他想起焦博士说的 “极端环境生态位”,突然明白干热岩田不仅是能源基地,也是沙漠生物的避难所。蹲在种植槽旁,发现被沙狐翻动的土壤里,灵草的根系反而更发达 —— 原来高温与干旱的淬炼,能催生出更顽强的生命策略。
第二天清晨,特种陶瓷厂送来了耐高温种植模块。蜂窝状的槽体上留着散热孔,底部的尖刺可固定在岩石表面,“按您说的耐温标准做的,” 厂长用乙炔焰测试,“1200℃高温下不变形,比金属盆耐用百倍。” 林羽和工人们将模块嵌在井架的三角支撑上,种上垂吊型灵草,藤蔓顺着钢缆缠绕而下,像绿色的热交换器:“这叫‘动态散热’,” 他调整模块角度时说,“既能利用井架阴影遮阳,又能通过气流带走热量,就像给钻井平台披绿披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