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的空闲,林羽跟着老周沿服务区巡查。油罐区的检测井里,浮球式液位计在油层上漂浮,汽修车间的地沟里积着半尺深的废机油,边坡的排水沟里,几株芦苇在油污染中依然挺立。“西边的应急池有处渗水点,” 老周拨开带刺的铁丝网,“当年为防泄漏挖的,现在水质刚好浇耐油灵草。” 走过废弃的磅房,墙角的裂缝里长出丛苦苣菜,叶片被尾气熏成紫红色,“这草的根能吸收铅,” 老周掐片叶子揉碎,“夏天师傅们中暑,捣烂了冲水喝,比藿香正气水管用。”
下午的种植转向服务区的护坡。林羽教大家用 “喷播绿化法”,将灵草种子与木纤维、保水剂混合成绿色泥浆,用高压喷枪均匀喷洒在裸露的坡面上,“这些木纤维是家具厂的废料,” 他往浆液里掺着聚丙烯酰胺,“能抗雨水冲刷,就像给坡面铺绿毯。” 赵博士用坡度仪测量,数据显示 35 度的坡面上,喷播层的附着力达 0.8MPa:“种植区选在汇水线两侧,” 她在图纸上画圈,“既能拦截坡面径流,又能利用雨水灌溉,就像给山坡装绿色铠甲。”
艺术院校的师生们扛着颜料来了。他们要在服务区的挡土墙画 “绿途” 壁画,画面里的灵草从车轮下钻出来,沿着公路蔓延成绿色长廊,司机们在灵草丛中检修车辆。“这些画要做成移动展览,” 戴口罩的女生调和着防晒颜料,“标题就叫‘公路上的春天’,让更多人知道疾驰中也能有绿意。” 林羽看着学生们给灵草画像,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是在给冰冷的道路注入自然的体温。
傍晚的车流高峰涌进服务区时,灵草的清香混着尾气与快餐味,形成奇特的旅途气息。林羽和员工们在休息区摆起 “绿途驿站”,展示用灵草做的吸油包、提神香袋,旁边的屏幕播放着灵草生长的延时摄影。穿制服的收费员向司机分发灵草叶书签,上面印着 “一路有绿,平安抵达”。快餐店的李姐趁机推出灵草套餐:“加了灵草汁的汉堡,解腻!” 很快,排队买套餐的司机排到了加油站。
雷阵雨突袭服务区时,林羽和员工们忙着加固护坡的喷播层,赵博士则用无人机监测边坡稳定性,雨水敲打油罐的声音如战鼓,灵草的叶片在雨水中反倒更显油亮。“你看这排水系统多管用,” 老周抹着脸上的雨水笑,“当年建服务区时特意设计了‘隐形排水沟’,现在刚好给灵草浇水,一点不浪费。” 雨幕中,货车的灯光透过雨珠,在灵草叶上投下流动的光斑,像无数滚动的车轮。
晚班后的聚餐在员工食堂举行,不锈钢餐盘里摆着灵草炒鸡蛋、薄荷拌豆腐、紫苏鱼汤。王工端着搪瓷杯站起来,对着往来的车灯敬了杯:“第一杯敬辛苦的司机师傅,第二杯敬灵草,第三杯敬所有让旅途变清新的努力。” 酒液洒在灵草生长的土壤里,很快被根须吸收,仿佛柏油与草木在共同庆祝这场相遇。
夜里整理资料时,林羽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与《太初规则》做比对。发现很多理念可以互补,比如 “防渗工程” 与 “灵草截污”,“边坡防护” 与 “植物固坡”,只是技术路径不同。窗外传来货车进站的刹车声,便利店的荧光灯映亮半边天,灵草的清香混在泡面味里,形成奇特的催眠曲。他摸出手机给小陈发去设计图:“需要批车轮造型种植箱,用废旧轮胎切割焊接,能嵌在停车位边角,既抗碾又有警示作用,就像给服务区撒把绿色路标。”
深夜的停车场突然传来响动。林羽举着手电出去,光柱里惊起只偷食的狐狸,嘴里叼着块沾着灵草叶的鸡腿骨。他想起赵博士说的 “道路生态廊道”,突然明白服务区不仅是人类的中转站,也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蹲在轮胎种植箱旁,发现被狐狸翻动的土壤里,灵草的根系反而更发达 —— 原来适度的干扰,能让草木长得更茁壮。
第二天清晨,汽修厂送来了轮胎种植箱。切割后的轮胎边缘被打磨光滑,内壁涂着环保防水涂料,“按您说的抗压标准做的,” 师傅开着叉车测试承重,“百吨货车碾过都没事,比混凝土盆耐用。” 林羽和员工们将种植箱沿停车位边缘摆放,种上耐油的灵草品种,轮胎的黑色与叶片的绿色形成鲜明对比:“这叫‘警示绿化’,” 他调整箱体角度时说,“既能提醒司机注意边界,又能净化尾气,就像给停车场装绿色路障。”
赵博士的团队开始安装智能监测系统。传感器伪装成路锥、减速带的样子,藏在灵草丛中,“能实时监测土壤含油量与空气 PM2.5,” 她调试着数据传输模块,“超标时自动启动喷淋系统,就像给服务区装智能管家。” 司机志愿者们则在制作 “旅途植物手册”,彩页上印着灵草的净化功能与实用价值,“长途司机可以采点灵草叶泡水,” 戴手套的张师傅展示手册,“解乏又提神,比咖啡因健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