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前的空闲,林羽跟着老陈沿兽舍巡查。暮色中的虎山传来低沉的咆哮,狼馆的嗥叫声此起彼伏,像首野性的合唱。“水禽湖的芦苇荡里有股活水,” 老陈拨开围栏的铁丝网,“当年挖湖时特意保留的泉眼,水温常年 18 度,适合种净化水质的灵草。” 走过猛禽馆的栖架,隼的尾羽扫过墙缝里的瓦松,种子随着振翅的气流飘落,“这草能清热,” 老陈指着瓦松的肉质叶,“夏天给猛禽喂点,能防中暑,比兽医开的药管用。”
夜里的动物园褪去喧嚣。林羽在兽医站整理记录,笔记本上画满动物与灵草的互动图谱:“食草动物区:选高纤维灵草,补充营养;猛兽区:选含苦味素的,防止误食;水禽区:选水生灵草,净化水质。” 窗外传来夜行动物的叫声,猫头鹰的 “咕咕” 声混着灵草散发的气息,像首自然的摇篮曲。他摸出手机给小陈发去设计图:“需要一批仿岩石种植箱,用混凝土做成假山样式,能嵌进兽舍的角落,既不影响动物活动又能添绿,就像给铁笼藏片小森林。”
深夜的灵长类馆突然传来响动。林羽举着手电筒过去,光柱里的猕猴正用灵草叶擦拭玻璃,动作像在给自己的房间打扫卫生。他想起秦博士说的 “动物认知能力”,突然明白植物不仅能改善环境,还能激发动物的自然行为。蹲在猴舍外观察,发现被猕猴梳理过的灵草,分枝反而更旺盛 —— 原来适度的互动,能让草木长得更舒展。
第二天清晨,建材厂送来了仿岩石种植箱。灰黑色的箱体表面有逼真的风化纹理,边角打磨得圆润光滑,“按您说的动物安全标准做的,” 厂长用锤子轻敲箱壁,“抗啃咬,防攀爬,还通过了动物福利认证。” 林羽和饲养员们将种植箱嵌进虎山的假山洞、熊猫馆的栖架旁,甚至给鳄鱼池的晒台也摆了几个,“这叫‘环境丰容’,” 他调整箱体角度时说,“让动物随时能接触自然,就像给铁笼开扇小窗。”
秦博士的团队开始安装植物健康监测仪。传感器伪装成树皮、石头的样子,藏在灵草周围,“食草动物啃食超过 30% 会自动报警,” 她调试着预警阈值,“既保证动物采食,又不会让灵草灭绝,就像给植物装个智能保镖。” 兽医站的年轻人们则在制作 “动物食谱与灵草对照表”,贴在各馆的信息栏上:“这是让游客知道,” 戴白大褂的小伙指着表格,“动物吃的草和人吃的菜一样,也讲营养搭配。”
中午的 “动物园市集” 设在中心广场。林羽和饲养员们摆了个 “灵草与动物” 互动台,展示灵草标本与动物粪便的对比分析,旁边播放着灵草被采食后再生的延时视频。穿卡通人偶服的工作人员扮成熊猫,举着灵草叶与游客合影,逗得孩子们直笑。老陈趁机展示他收藏的老照片,黑白影像里的 1960 年代,饲养员们在给老虎喂生肉,周围全是光秃秃的水泥地,“那时候只懂喂饱,” 他指着照片叹气,“现在才明白,动物也需要绿水青山。”
下午的垂直绿化在飞禽馆的网室展开。林羽教大家用 “悬篮种植法”,在网顶悬挂椰壳纤维篮,里面种着耐阴的灵草品种,“《禽经》说‘禽鸟恋绿,如鱼恋水’,” 他往篮里填着水苔,“藤蔓顺着网绳生长,能给鸟类提供筑巢材料,就像给天空挂片会结果的云。” 秦博士用望远镜观察,镜头里的鹦鹉正用灵草叶装饰巢穴,“这是繁殖行为的积极信号,” 她记录着数据,“植被丰富度每提高 10%,鸟类产卵率能提升 15%,比任何激素都管用。”
摄影爱好者们扛着长焦镜头来了。他们镜头下的动物园灵草有种野性的美:灵草缠绕的虎山围栏与猛虎的倒影相映,熊猫啃食灵草叶的憨态被定格,金丝猴用灵草茎编织 “玩具” 的瞬间更是珍贵。“这些照片要参加动物保护展,” 戴迷彩帽的摄影师说,“标题就叫‘共享的绿色’,让更多人知道动物也需要自然的馈赠。” 林羽看着取景器里的画面,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是在给禁锢的生命重新注入自由的气息。
傍晚的雷阵雨突袭动物园。林羽和饲养员们忙着加固悬篮的挂钩,秦博士则检查监测仪的防水性能,雨水敲打网室的声音如鼓点,灵草的叶片在雨水中反倒更显青翠。“你看这排水多顺畅,” 老陈抹着脸上的雨水笑,“当年建兽舍时怕动物溺水,排水坡度做得特别大,现在刚好给灵草浇水,一点不浪费。” 雨幕中,孔雀开屏的尾羽上沾着灵草的花瓣,像件天然的珠宝,引得躲雨的游客纷纷拍照。
员工食堂的晚饭加了道灵草炖鸡汤。灵草用的是食草区的营养型品种,炖出来的汤带着淡淡的草药香,“这草比黄芪还补,” 负责夜班的保安说,“前几天感冒,喝了两碗就好了,这叫‘动物同款药膳’。” 秦博士从包里掏出份动物行为报告,数据显示灵草种植区的动物应激行为减少了 23%:“达到野生种群的波动范围了,” 她眼里闪着光,“再种两个月,就能申报‘生态友好型动物园’,让动物住得更舒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