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前的空闲,林羽跟着老周沿隧道巡查。轨道巡检车的探照灯刺破黑暗,道床的碎石间,几株卷柏正顺着电缆攀爬,“三号线的通风井附近有股渗水,” 老周指着黑暗中的反光,“半年就长出片苔藓,灵草肯定也能在这扎根。” 走过废弃的人防出口,铁门的锈蚀合页上缠着丛薛荔,气生根钻进铁锈的缝隙,“这草能固氮,” 老周扯下片叶子,“以前防空洞的值守人员就靠它判断空气质量,比检测仪靠谱。”
夜里的地下空间格外寂静。林羽在值班室整理记录,笔记本上画满管线间隙的种植示意图,标注着不同区域灵草的生长差异:“设备区:株高 6cm,叶片厚(储水);通道区:株高 10cm,叶片薄(透气);站台区:株高 8cm,耐干扰(韧性强)。” 窗外传来列车进站的震动,灯光在混凝土墙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像给地下宫殿挂了串灯笼。他摸出手机给小陈发去设计图:“需要一批模块化种植模块,用再生塑料做成拼接式,能沿着管线随意组合,既不影响检修,又能形成连续绿带,就像给地下铺条绿色项链。”
深夜的设备间突然传来异响。林羽披衣出去,借着应急灯看见只黄鼠狼正在种植槽里刨土,嘴里叼着只被灵草缠住的蟑螂。他想起孟博士说的 “地下食物链”,突然明白健康的生态系统里,每个角色都有存在的意义。蹲在电缆井旁看黄鼠狼消失在管线迷宫,发现被翻动的土壤变得疏松,灵草的根系在缝隙中舒展 —— 原来草木的生命力,在封闭环境中比开放空间里更执着。
第二天清晨,再生材料厂送来了种植模块。乐高式的塑料格间互相咬合,背面的磁吸装置能牢牢贴在金属管线,“按您说的检修标准做的,” 厂长拆卸模块的动作如解魔方,“单手就能取下,不耽误管线维护,十块拼起来就是面绿墙。” 林羽和工人们将模块沿风管排列,块与块之间留着 10 厘米检修通道,“这叫‘可维护绿化’,” 他调整磁吸强度时说,“既满足生态需求,又不违反安全规范,就像给地下装了套可拆卸的绿装。”
孟博士的团队开始布设人工光系统。LED 灯带藏在模块的边缘,发出 5500K 的模拟日光,“通道区的自然光只有 2 小时,” 她设置光控开关时说,“每天早晚各补光 4 小时,刚好满足灵草需求,就像给植物请个私人太阳。” 园艺研究所的技术员们则在安装物联网中控屏,数据实时显示在站台的电子屏上:“这些灵草就像地下空间的健康管家,” 戴护目镜的男生指着屏幕,“空气差了它就蔫,环境好了它就旺,比任何标语都直观。”
中午的 “地下市集” 设在换乘大厅的空地。林羽和商户们摆了个 “灵草改良展”,玻璃箱里的水泥碎屑经过灵草分解,长出细密的须根,旁边摆着《太初规则》与《地下工程手册》的对照本。穿制服的地铁司机指着手册里的 “管线维护间距”,拍着种植模块笑:“这灵草比我们还懂规矩,” 他比划着模块间隙,“既不挡路又能生长,比那些乱堆的杂物强多了。” 老周趁机展示他收藏的隧道日志,泛黄的纸页上记着 “2008 年,地下湿度 90%,墙面结露严重,设备锈蚀加速”,“那时候不懂利用湿度,” 他拍着日志笑,“现在灵草帮我们调节,设备故障少了三成。”
下午的垂直绿化在站台屏蔽门展开。林羽教大家用 “悬挂种植法”,在玻璃幕墙上安装不锈钢挂架,吊着填充椰糠基质的无纺布种植袋,“《群芳谱》说‘附壁而生,不占寸土’,” 他往袋里栽着空气凤梨与灵草的混种,“气生根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就像给玻璃墙贴层绿色墙纸。” 孟博士在旁用热成像仪检测,屏幕上的玻璃温度图如蓝色波浪:“种灵草的区域比裸露区低 4℃,” 她放大画面,“能减少空调负荷,这叫生态效益变经济效益。”
摄影爱好者们扛着相机来了。他们镜头下的地下灵草有种魔幻感:管线间的绿带与金属管道形成赛博朋克风格,屏蔽门上的悬挂种植袋如绿色瀑布,乘客隔着玻璃与灵草对视的瞬间更是动人。“这些照片要参加城市设计展,” 戴广角镜的摄影师说,“标题就叫‘地下森林’,让更多人知道混凝土深处能长出春天。” 林羽看着取景器里的画面,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是在给封闭的地下世界重新打开扇通向自然的窗。
傍晚的暴雨让地面客流涌入地下。林羽和工人们忙着加固悬挂种植袋的挂钩,孟博士则检查人工光系统的防水性能,雨水敲打地面的震动透过楼板传来,灵草的叶片在气流中舒展,绿得发亮。“你看这空气多清新,” 张姐抱着刚买的菜说,“以前下雨天人多,通道里总闷得慌,现在有灵草帮忙,呼吸都顺畅了。” 人潮中,电子屏上的 PM2.5 数值稳定在 50 以下,灵草叶片上的水珠在灯光下闪烁,像无数绿色的星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