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整理种子订单时,林羽发现最远的地址在漠河。订户留言说想试试在寒地种灵草,“《太初规则》说‘灵草畏霜’,但人心不畏难,” 他在种子袋里多放了包草木灰,“这是泽丰村的‘抗寒秘方’,混在土里能保暖,就像给根须加件棉衣。” 窗外传来快递车的 “滴滴” 声,他突然觉得这些种子像带着翅膀的信使,要把泽丰村的草木气,撒到天南海北。
给灵草浇水时,发现有盆幼苗的叶片向光源倾斜了三十度。林羽没有把花盆转过来,反而在背光处放了面小镜子,“让光绕过来看看,” 他对着幼苗轻声说,“《道德经》说‘曲则全’,有时候拐弯比硬挺更能见到光。” 旁边的仙人掌又开了朵黄花,刺丛里的花朵倔强地朝着镜子反射的光,像在回应这温柔的智慧。
晚饭做了灵草种子炖排骨。种子在砂锅里煮得爆开,露出雪白的种仁,“这叫‘开花结果’,” 林羽给老中医盛汤时,他正用竹刀切割灵草根须,“根入药,叶入茶,种子入食,草木浑身都是宝,就像人各有长处。” 老中医把切好的根须放进陶罐:“这些要寄给云南的同行,他们那潮湿,灵草根用得上,《本草品汇精要》说‘药不分地域,对症则灵’。”
夜里给灵草花授粉时,林羽想起二柱的电话 —— 村里用城野共生种种出的灵草,叶片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像同时记着两地的模样。他把新采集的花粉分成小份,每份都用棉纸包好,写上采集日期和气温,“精准到时辰,” 他在包装上注明,“就像泽丰村的老规矩,播种要看日月星辰。” 月光透过天窗落在《太初规则》上,书页里夹着的城乡灵草对比照,像幅跨越山水的双生图。
第二天清晨,林羽带着灵草种子去参加全市的生态农业展。展台用竹帘围出个微型的 “城野共生园”,左边摆着泽丰村的老茶篓,右边放着城市的光谱仪,中间的育苗架上,灵草与多肉植物和谐共处。“这叫‘和而不同’,” 他向参观者解释,“就像《论语》说的‘君子和而不同’,草木也一样,不用都长成一个样。”
一位植物园园长驻足良久,指着灵草花问:“能给我们留些种子吗?想在热带植物区试试,看看它能不能适应高温。” 林羽递过一包混了泽丰村园土的种子:“这土带着它的记忆,” 他指着包装上的说明,“保持湿度但别积水,就像照顾远道而来的朋友。” 园长接过种子的动作如捧圣物:“植物是最好的外交官,比语言更能沟通。”
生态展的互动区,孩子们排队体验灵草纤维造纸。林羽教他们用竹帘抄纸的动作如捞鱼,纸浆在水中散开如流云,“这纸能种灵草,” 他把孩子们的作品铺在竹架上,“等纸烂了,就变成肥料,这叫‘生生不息’。” 穿背带裤的小男孩把自己的画贴在湿纸上:“我要让灵草长在我的画上,这样它就认识我了。”
下午的研讨会,林羽做了 “草木教育” 的主题分享。PPT 的背景是泽丰村的茶园与城市工坊的拼贴画,“教孩子认识草木,不是为了培养植物学家,” 他指着屏幕上孩子们的观察日记,“是为了让他们知道,万物有灵,得学会尊重。” 台下的教育专家提问:“城市空间有限,怎么让更多孩子接触自然?” 林羽调出社区阳台种植的照片:“窗台能放盆草,阳台能种棵树,心有田园,哪里都是自然。”
研讨会结束后,林羽去中药房取老中医配的灵草药方。药柜前站着位孕妇,正拿着灵草茶的包装端详,“听说这能缓解孕吐?” 她的指尖在 “泽丰村” 三个字上摩挲。老中医指着药方上的灵草用量:“每日三钱,如泡茶饮,《妇人良方》说‘草木温和,胜于猛药’,就像你现在的心情,得放宽些。” 林羽看着孕妇小心翼翼把药方折好,突然觉得这灵草从青崖山到城市,已不仅是草木,更是种温柔的陪伴。
回到工坊时,夕阳给竹帘镀上金边。小陈正在包装发往泽丰村的教学器材 —— 显微镜、土壤检测仪、彩色画册,“村里的小学要建自然角,” 她在箱子里垫上灵草纤维纸,“二柱说孩子们想看看,城里的灵草和村里的有啥不一样。” 林羽往箱子里塞了包城野共生种的种子:“告诉他们,不一样才好,就像哥哥和弟弟,长得不同,心却连着。”
晚饭做了灵草花炒鸡蛋。花瓣在油锅里舒展如舞,鸡蛋的金黄裹着淡紫,像把夕阳炒进了菜里。林羽把菜盛进粗瓷碗时,社区主任带着位建筑设计师来访,“想在新小区设计个‘灵草庭院’,” 设计师展开图纸,“用竹制回廊连接菜园和药圃,就像您工坊的布局。” 林羽指着图纸上的水景:“得让水流绕着灵草走,” 他画了道蜿蜒的曲线,“《管子》说‘水者,万物之本原’,草木离不了水,就像人离不了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