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水患暂平,骊山工坊却一片狼藉。冰霜侵蚀、毒火腐蚀、地震破坏,让新建的设施损毁近半。匠人们惊魂未定,看向成蟜的目光虽充满敬畏,却也带着疑虑与恐惧——这位长安君所至之处,似乎总伴随着超凡的灾难与争斗。
成蟜面色平静,并未多言解释。他深知,此刻任何言语都是苍白,唯有实绩才能安定人心,粉碎暗处的流言。他首先下令厚葬抚恤遇难匠人,亲自督查救治伤员,发放双倍补偿,迅速稳定了内部情绪。
旋即,他投入繁重的重建与勘测工作。这一次,他更加注重数据的公开化与流程的标准化。
他命公输胜带人将修订后的《泾渭水脉灵渠全图》及《高炉冶铁操作规程》的关键数据、安全条例,以浅显易懂的图文形式,刻制成巨大的木牌,立于工坊各处醒目位置。每日工时、物料消耗、进度数据亦如实公布,允许匠人查阅质疑。
“治水炼铁,非一人之智,乃众人之力。数据不会骗人,规矩保障安全。”成蟜的声音清晰地传遍工坊,“凡有不解之处,皆可来问。凡有更好之法,皆可来献。赏!”
此举极大消除了匠人们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将其注意力重新拉回到技术本身。看着那些精密却有理可循的数据模型,感受着井然有序、安全得到保障的工作环境,人心渐渐安定,甚至涌现出不少改进工艺的提议。工坊的重建速度远超预期。
同时,对泾水水脉的勘测也在加速。成蟜不再单纯依赖系统扫描(消耗过大且易引注意),而是结合地理学知识,指导匠人制作简易的水位计、流速仪、泥沙采样器,于河道各关键点设立观测站,每日记录数据,绘制水情变化曲线。
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被汇集起来,经成蟜以数学方法归纳分析后,对原图纸进行了数次微调,使其更贴合实际水情,工程可行性大增。
一月后,第一条依据新图纸建设的试验性分流引水渠正式竣工通水!
这一日,阳光明媚。成蟜、部分官员、众多匠人与闻讯赶来的附近百姓,齐聚渠首。随着成蟜一声令下,闸门缓缓提起。
清澈的泾河水如同温驯的巨龙,顺着光滑坚实的渠壁奔腾而下,水量、流速皆与预测数据丝毫不差!水流绕过原本易泛滥的河湾,精准地涌入下游一片干涸的盐碱地。
“水来了!真的来了!”百姓们欢呼雀跃,他们亲眼看到水利变为现实,看到那曾被斥为“奇技淫巧”的数据图表,化作了滋润土地的甘霖。
数日后,分流渠下游受灌溉的土地湿度明显改善,而泾河主干的水位虽有下降,却更加平稳,再无泛滥之虞。实测数据表明,分流效果完全达到预期,甚至略超。
公输胜捧着最新的测量数据,双手激动得颤抖:“长安君!成了!完全成了!依据此数据,若主渠全线贯通,溉泽四万顷绝非虚言!”
消息传回咸阳,朝野震动。此前质疑“数据治水”为纸上谈兵的官员,在铁的事实面前哑口无言。嬴政闻奏,大悦,再次下诏褒奖,并催促工程加速。成蟜的声望,因这实实在在的功绩,在民间和部分朝臣中迅速攀升。
然而,在这公开的、造福于民的工程背后,成蟜却暗中布下了一着“暗棋”。
在规划一条通往骊山南麓、用以调节水压的辅助暗渠时,成蟜亲自调整了其走向。图纸上显示,此暗渠为绕过一处坚硬岩层而不得已为之的弯曲。但只有成蟜自己知道,他依据系统对骊山地脉的深层扫描数据,刻意让这条暗渠的路径,无限接近地底那巨大封印的薄弱边缘!
施工过程中,他不动声色地在暗渠内壁特定位置,嵌入了数块由共工精血污染过的铁锭边角料熔铸而成的特殊符文砖。这些符文砖上的纹路,并非传统符文,而是他以混沌能量模拟出的、极其隐晦的引导与放大能量波动的微观结构,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他对天体引力波和共振原理的理解。
这一切做得天衣无缝,即便有人查验,也只会觉得暗渠走向合理,符文砖是某种新型的加固材料。
暗渠贯通那日,成蟜独自立于渠首。他指尖逼出一滴蕴含混沌能量的精血,滴入渠水之中。精血入水,并未化开,而是如同活物般,沿着暗渠疾驰而下,最终触碰到那些符文砖。
嗡——
一声极其轻微、几乎无法察觉的震动沿着渠壁传导向地底深处。那滴精血与符文砖产生共鸣,化作一道特殊的能量信号,如同精准的叩门声,传向了那被封印的古老存在。
地底深处,那片浩瀚的漆黑冰湖中,那颗巨大的琥珀色晶体再次微微一亮。晶体中封印的模糊龙影,似乎动弹了一下。那只冰冷的巨瞳并未完全睁开,但一道极其细微的、带着一丝疑惑与探究意味的意志,却顺着暗渠、沿着那能量信号,悄然蔓延而上,最终与成蟜的神识产生了刹那间的、微不可察的接触!
没有言语,只有一股浩瀚、苍凉、被无尽岁月孤寂包裹的模糊意念传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