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芬阿姨则是这个临时家庭的后勤支柱和精神支柱。她有着老一辈人的坚韧和细致。清点、整理、保存物资,保证卫生,用有限的燃料烧水做饭。她总是能找到事情做,把小小的公寓收拾得尽可能整洁。
她的话不多,但眼神里充满了对每个人的关切,特别是对小石头和周不忘。她会坐在周不忘身边,给她讲一些过去的老故事,或者只是默默地握着她的手,传递着无声的安慰。她的存在,像一块温润的基石,稳定着所有人的情绪。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物资匮乏的阴影和末世的压力始终如影随形。
食物,是他们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带回来的几罐肉、压缩饼干和能量棒,在五个人,其中三个是成年人,石磊食量尤其大的消耗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
林梅的分配已经精细到了每一勺米、每一片脱水蔬菜叶的地步。早餐是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米粥配一点点咸菜;午餐和晚餐是加了少许罐头肉末和脱水蔬菜煮成的糊糊,分量仅够维持基本体力。能量棒只在守夜后或者伤员感觉特别虚弱时才掰开分食一点。饥饿感像一只无形的手,时刻抓着每个人的胃。
水也成了问题。公寓的自来水早就停了。他们之前靠的是夏昭在灾变初期冒险从楼下几个无人公寓里搜刮来的几大桶桶装水,以及收集雨水。
两天下来,储水已经见底。石磊在第二天下午冒险下到25楼一个他记得有饮水机的空置办公室,幸运地扛回了两桶几乎满的桶装水,解了燃眉之急,但也让大家意识到水源获取的艰难和危险。
药品虽然充足,但也只够应对常规伤病。周不忘的伤恢复虽快,但夏昭知道,她肩胛骨可能受到了损伤,这种内伤需要时间和更好的条件才能彻底康复。小石头的咳嗽虽然好了,但长期的营养不良和惊吓,让孩子的脸色依旧有些苍白。
“这样下去不行。”第三天清晨,当林梅把最后一点米倒进锅里时,她看着空荡荡的米袋,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虑。早餐依旧是稀粥,配着最后一点咸菜。
石磊沉默地喝着粥,眉头紧锁。周不忘靠坐在沙发上,小口地吃着,眼神锐利地扫过每个人的脸。夏昭放下碗,叹了口气:“物资最多再撑一天半,而且是不包括体力消耗的硬仗的前提下。水……省着点用,也就三四天。”
“必须走了。”周不忘的声音平静而坚决,打破了压抑的沉默,“去‘铁穹’。公告上说下午三点有巡逻队接应。明天下午,我们就出发。”
李素芬担忧地看着周不忘的肩膀:“可是不忘,你这伤能行吗?还有小石头……”
“伤好得差不多了,不影响走路和挥家伙。”周不忘活动了一下左臂,依旧有些僵硬疼痛,但动作幅度已经大了很多,“小石头烧退了,咳嗽也好多了,李阿姨你背着,林梅姐护着,问题不大。总比在这里坐吃山空,等楼下那些东西摸上来强。”
“对!”夏昭立刻接口,试图活跃气氛,“咱们这叫战略转移!去更大的根据地!铁穹啊!听着就安全!说不定还有热水澡呢!”他安抚道。
石磊放下空碗,声音低沉有力:“我同意。明天下午走。路线我白天再想想,尽量避开白天怪物多的主干道,走小路。”他看向林梅,“你和小石头、李阿姨,跟紧我和不忘。夏昭,探路和预警交给你。”
林梅看着丈夫坚定的眼神,又看看儿子依赖的小脸,深吸一口气,用力点了点头:“好!我们走!”
小石头似乎也感受到气氛的变化,小声问:“妈妈,我们要去新家吗?”
“嗯,去一个更安全的地方。”林梅搂紧儿子。
李素芬也点点头:“行,听你们的。我收拾东西。”
目标确定,气氛反而轻松了一些,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大家开始为明天的转移做准备。
林梅和李素芬整理着仅存的、最重要的物资:药品、所剩无几的高热量食物(能量棒、压缩饼干)、水、以及必要的工具(手电、打火机、绳子、周不忘的消防斧、石磊找到的一根结实的钢管)。她们把东西分装进两个背包和一个手提袋,力求轻便。
夏昭则再次集中精神,将【万物之声】的范围尽量延伸,仔细“聆听”着从公寓楼到西郊方向可能经过的几条路线上的动静。他需要规划出一条相对“安静”的路径。
石磊和周不忘则对着夏昭画在破纸上的简易地图,用铅笔勾画着路线,思考和商讨着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应对方案。
时间在紧张的准备中流逝。夜幕再次降临,这是他们在28楼公寓的最后一晚。
第三天清晨,阳光透过布满灰尘的窗户,吝啬地洒进公寓。所有人都早早醒来。气氛凝重而肃穆。林梅用最后一点米和罐头肉,煮了一锅相对稠一些的肉粥,算是给大家饯行,也补充体力。小石头似乎也明白要离开这里,安静地坐在小凳子上,小口喝着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