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晨雾锁巷,老周的麻糍冷了糯
山坞的晨雾比冬风更缠人,像层薄纱裹着老街,把巷口老周的麻糍摊罩得只剩个模糊轮廓。林晚星拎着竹篮去买新鲜艾草,走近了才看清,老周正蹲在摊前,用袖子擦着那口青石臼——石臼边缘磨得光滑,本该沾着糯米粉的凹槽里,此刻积着层薄灰,旁边的竹簸箕里,几个凉透的麻糍团硬得像小石子,连红糖浆都凝在了表面,没半点往日的糯香。
老周今年五十八岁,右腿是早年在粮站扛麻袋时摔的,落下个跛脚的毛病,走路得靠根枣木拐杖。他头发花白,梳得整整齐齐贴在脑后,露出高挺却刻满皱纹的额头,眼角的褶子深得能夹住碎雾。身上那件灰色劳动布褂子洗得发白,袖口用针线缝了圈蓝布,右腿裤管比左腿短半截,方便他跛着脚走动。左手虎口处有层厚厚的老茧,是常年握着石臼杵子磨出来的,只是此刻那只手正微微发颤,连端起盛红糖的粗瓷碗都费劲。
“晚星姑娘,早啊。”老周看见她,声音透着股子哑,像是被晨雾呛着了,“你看这麻糍,昨儿蒸的,放了一夜就硬成这样,客人咬不动,都摇头走了。”他拿起一个麻糍团,轻轻一捏,表面裂开道细纹,“以前我这麻糍,蒸出来能拉三尺丝,凉了也软乎,哪成现在这样……”
晚星接过麻糍,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口感干涩发柴,红糖的甜味带着点焦苦,糯米的糯劲全没了:“周叔,您这糯米是陈的吧?还有红糖,像是熬过了头,发苦。”
老周叹了口气,拄着拐杖慢慢站起身,指了指摊后的墙角:“你看那袋糯米,是前几天从镇上刘二那进的,说是今年的新米,结果打开一看,里面混着不少去年的陈米,还有霉味。红糖更别提了,刘二送过来的时候,袋子底下都结了硬块,熬浆的时候糊在锅底,苦得很。”他往灶膛里添了块柴,火苗蹿了蹿,却没暖透他脸上的愁容,“我这石臼麻糍摊开了二十年,全靠这手艺养活自己,腿不好,别的活干不了。前几天刘二来摊前,说要我把麻糍的配料都从他那进,还得给他分三成利,不然就断我的货。我没答应,结果第二天送来的糯米和红糖就成了这样。”
正说着,谢景渊提着个竹篮走来,里面装着刚从自家米缸舀的新糯米:“周叔,先别愁,我带了点新糯米,还有去年收的甘蔗红糖,咱们今天重新做一锅红糖麻糍团,保证还是你当年的老味道。”
老周看着那袋白花花的糯米,眼圈红了:“景渊啊,谢谢你……可我这腿,揉面都费劲,更别说用石臼捶糯米了。前几天试着捶了捶,没几下就腿疼得直冒汗,这麻糍,离了石臼捶,就没那股糯劲了。”他摩挲着青石臼的边缘,声音低了下去,“这石臼是我爹传下来的,捶了几十年麻糍,现在怕是要落灰了……”
晚星蹲下身,摸了摸那口青石臼,冰凉的石面还带着点潮气:“周叔,石臼不会落灰的。您负责指导,我和景渊来捶米、揉团,咱们用新糯米、好红糖,把你那手石臼麻糍的手艺捡回来,让街坊邻居再吃上热乎软糯的麻糍团。”
二、红糖麻糍团·软糯流心款
- 适配场景:早餐配豆浆、午后当茶点、冬日暖身小吃,现做现吃最佳,常温密封可存1天(用保鲜盒装好,垫一层油纸防粘),冷藏可存3天(食用前隔水蒸2分钟,或用平底锅小火煎至表面变软,口感恢复软糯),热吃时流心红糖裹着芝麻香,凉吃也不发硬,适合各年龄段人群。
- 基础原料:
- 主料:新收获圆粒糯米600g(选当年新鲜圆粒糯米,颗粒饱满、无杂质,圆粒糯米比长粒糯米黏性更强,捶出来的麻糍更软糯,避免用陈米,陈米黏性差、易开裂)、清水适量(泡米用,水量没过糯米3cm即可)、熟白芝麻50g(增香用,选无沙白芝麻,提前炒熟,用擀面杖压碎更易粘连)
- 辅料:甘蔗红糖150g(选无添加纯红糖,颜色深红、结晶均匀,避免用赤砂糖,风味寡淡)、清水80ml(熬红糖浆用)、熟糯米粉30g(防粘用,将生糯米粉放入无油平底锅,小火翻炒4分钟,至表面微黄、无生味,放凉备用)、食用油10ml(涂抹案板用,防粘且不影响口感)
- 工具:青石臼1个(直径25cm,深度15cm,无裂纹,捶打糯米更易出筋)、木质杵子1根(长度80cm,粗细适中,握感扎实)、大盆1个(泡米用)、蒸笼1个(直径30cm,垫湿纱布)、漏勺1个(捞糯米用)、硅胶刮刀1把(熬红糖浆用)、菜刀1把(切麻糍团)、案板1块(铺熟糯米粉防粘)、小刷子1把(刷食用油)、保鲜盒1个(存放麻糍团)、细筛网1个(过滤红糖浆,去除杂质)
- 关键步骤:
1. 处理核心食材:
- 糯米浸泡:将新圆粒糯米倒入大盆中,加入清水(水量没过糯米3cm),浸泡6小时(冬季可延长至8小时,让糯米充分吸水,捶打时更易粘连、不易碎,泡好的糯米用手捏能轻松捏扁);浸泡好后,用漏勺捞出,沥干水分(沥干至表面无明显水珠,避免蒸时糯米过于软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