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雁门关大捷的喜讯如春风般吹遍大周的每一寸土地时,京城瞬间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大街小巷,百姓们眉飞色舞地谈论着这场胜利,喜悦的氛围仿佛要将所有的阴霾都一扫而空。然而,在那庄严肃穆的皇宫深处,一场激烈的风暴正悄然酝酿,如同平静湖面下潜藏的汹涌暗流。
殷若璃踏入宣政殿,只觉一股压抑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连殿内的雕梁画栋都在这股无形的压力下微微颤抖。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面容凝重得如同千年寒冰,下方的大臣们早已分成两派,各执一词,激烈的争论声此起彼伏,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陛下,北戎狼子野心,狡诈无比!此次求和,必定是他们的缓兵之计,企图借此喘息之机,卷土重来。我大周如今士气正盛,应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将其彻底歼灭,以绝后患!”主战派的领军人物陈将军,身姿挺拔如松,一脸刚毅,双手抱拳,声若洪钟,那身上散发的戾气仿佛还带着战场上的滚滚硝烟。
“陈将军此言差矣!”主和派的核心文臣李大人,身着华丽锦袍,举止儒雅却不失坚定。他上前一步,恭敬地拱手行礼,缓缓说道,“连年的战争已让百姓苦不堪言,民生凋敝。如今北戎主动求和,实乃千载难逢之契机。若能以和亲之策化干戈为玉帛,让两国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实乃大周之幸,百姓之福啊!”
殷若璃静静地站在一旁,神色平静如水,可内心却似翻江倒海一般。她听得真切,这场争论的矛头,实则都指向了自己。
“殷郡主,你意下如何?”皇帝的目光如鹰隼般落在殷若璃身上,那眼神中带着一丝审视,仿佛要将她的心思看穿。
殷若璃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思绪平静下来,随后迈着沉稳的步伐向前迈出一步,恭敬地行礼后,声音清晰而坚定地说道:“陛下,北戎此次求和,背后必定暗藏深意。若贸然答应和亲,恐怕正中其圈套,使大周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但若是盲目地追击,也极有可能陷入他们精心布置的陷阱。依臣之见,当务之急是要想尽办法查清北戎求和的真正意图,再做定夺,切不可操之过急。”
“哼,郡主说得倒是轻巧!可这茫茫北戎,要如何查清他们的意图?难道要郡主亲自去北戎不成?”李大人冷哼一声,眼中闪过一丝嘲讽,语气略带轻蔑地说道。
“若有必要,臣愿前往!”殷若璃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声音坚定得如同金石撞击,在寂静的殿内久久回荡。
此言一出,整个宣政殿顿时炸开了锅。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有的大臣面露赞许之色,对殷若璃的勇气和担当表示钦佩;有的则满脸质疑,对她此行的目的心存疑虑;还有的面露不屑,在一旁小声嘀咕着她不过是在逞能。
“郡主此举,太过冒险!北戎之地,凶险万分,万一他们心怀不轨,设下陷阱,郡主的性命可就堪忧啊!”谢景宸再也忍不住,急忙站出来,一脸担忧地说道。他看向殷若璃的眼神中,满是关切与不舍,仿佛下一秒殷若璃就会消失在他的眼前。
“谢将军,郡主身为北戎公主,或许正是解决此次危机的关键所在。但此事关系重大,牵扯甚广,还需从长计议。”皇帝微微皱眉,目光在众人身上一一扫过,缓缓说道。那语气中,既有对殷若璃能力的一丝期待,又透露出对她北戎血统的深深顾虑。
殷若璃心中明白,皇帝虽未明确表态,但对她的信任已然动摇。此时,朝堂上的争论仍在激烈地进行着,双方各不相让,气氛愈发紧张,仿佛一触即发。
而在这激烈的争论背后,还有一股更为隐秘的暗流在悄然涌动。白家余孽不甘心家族的覆灭,在暗中四处活动,煽风点火,企图搅乱局势,以图东山再起。他们不惜重金买通了一些小官员,让这些人在朝堂上附和主和派,极力强调和亲的必要性。同时,他们还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散布各种谣言,恶意诋毁殷若璃,说她身为北戎公主,实则一直与北戎勾结,企图里应外合,颠覆大周的江山社稷。这些谣言如同毒瘤一般,在京城迅速蔓延,使得原本就复杂的局势变得更加混乱不堪。
在这混乱的局势中,殷若璃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她深知,自己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否则不仅大周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危机,自己也将陷入众矢之的,再无翻身之地。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北戎草原上,局势同样错综复杂,宛如一团乱麻。阿史那摩在掌权之后,野心急剧膨胀,一心想要再次发动战争,踏平大周,以洗刷之前战败的耻辱。他觉得之前的失败是北戎的奇耻大辱,必须用大周的鲜血来偿还。于是,他在国内大肆征兵,命令各个部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交出一定数量的精壮男子。草原上顿时哭声一片,许多家庭因此支离破碎。阿史那摩还疯狂地囤积粮草,将大量的牛羊宰杀腌制,为战争做好充分的准备。他的这些行为,使得北戎国内民怨沸腾,百姓们对战争充满了恐惧和厌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