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荣升中郎 兵指冀州
太原城的春日带着暖意,刺史府的庭院里新抽的柳枝随风摇曳。刘进与麾下众将已在城中休整了十余日,张懿待他们不薄——每日供应的粮草皆是精米鲜肉,还送来不少箭矢、皮甲补充军备,甚至从郡兵中挑选了五百名青壮,编入刘进麾下,补足了之前战斗的损耗。
这日午后,刘进正与岳飞、刘伯温在书房商议下一步计划,文天祥推门而入,手中拿着一份军报:“主公,张刺史已命麾下将领率军收复西河郡,据说进展顺利,只是刘黑闼下落不明,怕是已遁入深山。”
刘进放下手中的舆图,淡淡一笑:“跑了便跑了吧。此人虽勇,却失了根基,不足为惧。”他本就没打算争抢收复西河郡的功劳——张懿作为并州刺史,被黄巾围困多日,如今急需一场胜利稳固声望,让他的人去收复失地,合情合理。
岳飞点头道:“主公所言极是。我等在并州已立下大功,若再包揽所有功劳,反倒显得咄咄逼人。不如趁此机会休整兵马,静观其变。”
刘伯温却捻着胡须道:“主公,如今黄巾之乱席卷天下,并州虽暂得安宁,却难保其他州郡的乱兵不会蔓延过来。依属下看,我等需早做打算,要么回守雁门,巩固根基;要么南下冀州,参与围剿黄巾主力,博取更大功勋。”
刘进看向舆图上的冀州地界,那里是张角兄弟的老巢,也是目前黄巾最猖獗的地方。他沉吟道:“回雁门固然稳妥,却错失了平定乱世的良机。只是冀州局势不明,我等孤军深入,怕是凶险。”
正说着,门外传来通报声:“主公,朝廷派来的天使到了!”
刺史府正堂内,传旨太监高坐堂上,张懿与刘进率领众官俯伏在地。那太监尖着嗓子,展开圣旨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雁门校尉刘进,忠勇可嘉,于并州大破黄巾贼寇,解太原之围,功绩卓着。今特擢升其为中郎将,赐黄金百斤,锦缎千匹。着其休整兵马,即刻启程,前往冀州,协助卢植剿灭黄巾主力。钦此。”
“臣刘进,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刘进叩首接旨,心中却是波澜起伏。
中郎将!这已是秩比二千石的高官,比郡太守还要尊贵。他一个边陲小吏,短短两年便爬到这个位置,固然是战功赫赫,却也离不开“汉室宗亲”这个身份的加持——如今朝中正值多事之秋,汉灵帝刘宏急需提拔宗室来平衡外戚与宦官的势力,自己恰好成了那个被选中的人。另外现在黄巾之乱让本就薄弱的皇权被世家大族进一步蚕食了不少,刘宏提拔一些其他人也在情理之中。
张懿上前向传旨太监道:“公公一路辛苦,且在府中歇息几日。”
那太监皮笑肉不笑地摆摆手:“不了,咱家还得回洛阳复命。只是刘中郎,”他看向刘进,眼中带着几分审视,“陛下对你期望甚高,你可要好生为朝廷效力啊。”
“臣定不负陛下厚望。”刘进沉声应道。
送走传旨太监,张懿握着刘进的手笑道:“德修,恭喜恭喜!如今你已是中郎将,日后前程不可限量!”
刘进谦逊道:“皆是仰仗朝廷恩典,及刺史大人相助。”
接下来的几日,刘进忙着整顿兵马。张懿果然大方,不仅拨给了足够五千人食用半年的粮草,还送来两百匹战马、五十副铁甲,让原本就精锐的队伍愈发齐整。岳飞将新补充的士兵编入各队,日夜操练,很快便融入了整体。
这期间,西河郡传来捷报——叛军余孽已被肃清,只是刘黑闼如同人间蒸发,遍寻不见。刘进知道,此人或许会成为后患,但眼下冀州战事要紧,也顾不得许多了。
五月中旬,刘进率领五千兵马离开太原,朝着冀州巨鹿郡进发。队伍沿汾水南下,沿途百姓听闻是去剿灭黄巾的汉军,纷纷夹道相送,有的还送来干粮、饮水,场面颇为感人。
“主公,你看百姓们的心意。”岳飞指着路边捧着陶罐的老农,感慨道,“只要我等真心为百姓打仗,他们便不会忘了我们。”
刘进点头:“正是如此。若不是黄巾之乱让百姓流离失所,谁愿铤而走险?我们此去冀州,不仅要剿灭贼寇,更要安抚民心,让他们知道,朝廷没有忘记他们。”
队伍一路疾行,不日便抵达并州与冀州交界的邯郸地界。这日傍晚,侦察骑兵突然带回一个惊人消息:“主公,不好了!卢植大人被朝廷罢免了,如今由董卓接任冀州主帅!”
“什么?”刘进猛地站起,眉头紧锁,没想到来的这么快,便问道:“卢大人为何被罢免?”
那骑兵道:“听说是因为卢大人不肯贿赂宦官,被人诬告作战不力,陛下震怒,便将他革职查办,押回洛阳问罪了。”
“混账!”张飞怒拍桌子,“那卢大人明明连胜数阵,怎么就成了作战不力?那董卓是什么东西,也配接替卢大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