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圈"伏地魔"的崛起——靠政变上位的"外交界泥石流"
19 岁时的布特弗利卡,还只是一个满脸青春痘、略显青涩的愣头青。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反法独立战争的烽火中悄然转动,让他突然觉醒了神秘的“政变雷达”。
1962 年,阿尔及利亚终于挣脱了法国的殖民枷锁,迎来了独立的光辉时刻。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历史节点,布特弗利卡凭借着令人惊叹的运气,仿佛在战场上捡到了开启外交大门的金钥匙——“在战场捡到外交部长工作证”。
就这样,年仅 26 岁的他,以一种近乎传奇的方式,登上了非洲史上最年轻外长的宝座。
当同事们看到这个初来乍到、穿着略显寒酸的小伙子时,忍不住纷纷吐槽:“他签文件的笔都是借的,因为工资不够买墨水!”
但布特弗利卡却毫不在意,他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一头扎进了复杂多变的外交世界。
他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外交界激起了层层涟漪,以其独特的行事风格和大胆的外交举措,逐渐崭露头角。
70 年代,布特弗利卡迎来了他外交生涯的高光时刻——担任不结盟运动主席。
在这个汇聚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舞台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幽默天赋,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外交碰瓷学”。
每当与美国代表会面时,他会像一位虔诚的信徒一样,滔滔不绝地背诵《资本论》,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批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让美国代表们一脸茫然又无可奈何。
而当遇到苏联大使时,他又会瞬间切换风格,热情洋溢地唱起《星条旗永不落》,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常常让苏联大使们惊愕不已,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会场。
最离谱的当属 1974 年邀请阿拉法特在联合国演讲的那一幕。
当阿拉法特满怀激情地开始演讲时,话筒却突然失灵,现场陷入了一片尴尬的寂静。
就在这时,布特弗利卡迅速从座位上站起来,毫不犹豫地掏出事先准备好的大喇叭,声嘶力竭地喊道:“这就是巴勒斯坦人民被压抑的声音!”
他的这一举动,瞬间点燃了现场的气氛,赢得了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从此,“外交碰瓷王”的名号不胫而走,布特弗利卡也成为了国际外交舞台上备受瞩目的焦点人物。
总统宝座的"中风诱惑"
1999 年,布特弗利卡凭借着自己多年积累的政治声望和人脉资源,首次当选为阿尔及利亚总统。
那时的他,虽然已不再年轻,但还能勉强走直线,在各种场合中展现出一位总统应有的风采和威严。
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捉弄人。
2013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中风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击中了他的身体,让他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风后的布特弗利卡,不得不依靠轮椅来行动。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权力的掌控,反而开发出了一套独特的“轮椅治国”新模式。
每当会见外宾时,他会让警卫推着他在房间里绕圈,美其名曰“动态外交”,仿佛这样就能展现出阿尔及利亚的活力和朝气。
而在签署文件时,他的手会不受控制地抖动,写出的字就像一串串神秘的摩斯密码,急得秘书不得不报班学习电码破译,以便能够准确领会他的意图。
2014 年,布特弗利卡迎来了第四次总统连任。
然而,此时的他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根本无法像以往一样亲自参加竞选活动。
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空气总统”选举闹剧拉开了帷幕。
选民们望着空荡荡的竞选舞台,无奈地戏称自己选的是“空气总统”。
就职典礼那天,为了营造出总统亲临现场的假象,工作人员动用了先进的全息投影技术,试图让布特弗利卡“现身”主席台。
然而,命运似乎又一次和他开了个玩笑。
就在仪式进行到关键时刻,系统突然出现故障,全息投影的总统影像在主席台上不受控制地跳起了机械舞,那滑稽的场面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军方见状,赶紧下令切断直播,试图掩盖这一尴尬的失误。
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中风后的布特弗利卡,仿佛陷入了一种神秘的“三不原则”状态:不演讲、不走路、不睁眼。
内阁会议常常出现一种灵异的场景——总统闭目端坐在椅子上,宛如一尊入定的佛像,而官员们则对着空气汇报工作,仿佛在和鬼魂对话。
有一次,会议室的空调温度调得太低,布特弗利卡的鼻子上挂出了一根长长的冰柱。
国防部长看到这一幕,吓得脸色苍白,以为总统流下了传说中的“钻石眼泪”,不禁高呼起来。
这一喊,把在场的其他人都吓了一跳,大家纷纷投来疑惑的目光,随后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