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脂有方:医学视角下的健康抉择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血脂这一“富贵病”的发病率也随之逐年攀升。高血脂就像一个隐匿的杀手,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心脑血管健康,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进展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如不加以控制,极易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疾病。面对高血脂,药物治疗是重要手段,然而,为什么医生在众多降脂药中,大多会首选他汀类药物呢?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医学原理,而这些原理又与中医理论以及心理学有着奇妙的关联,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
一、西医降脂药物选择的权衡艺术
(一)他汀类药物:时间检验下的降脂基石
他汀类药物诞生于30多年前,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它的降脂效果十分显着,一方面能够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从源头控制血脂的上升;另一方面,还能加速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分解代谢,就像一个高效的“血脂清理工”。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他汀可以显着降低血液里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Apo - B载脂蛋白的水平,还能降低血清里7% - 30%的甘油三酯水平,并且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5% - 15% 。如此全面且有效的降脂能力,使得他汀类药物在众多降脂药中脱颖而出。
同时,30多年的漫长时间,也让医生和科研人员对他汀的副作用了如指掌。这意味着患者在服用他汀时,一旦出现不适,医生能够迅速判断副作用的大小以及对患者的影响程度。不存在未知风险,这对于药物治疗来说至关重要,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医学必须谨慎对待每一个用药选择。
(二)终局思维:评判药物的关键视角
判断一个降脂药好不好,不能仅仅看它当下是否能降低血脂数据,更要用终局思维来考量,即这个药能不能最终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死亡率。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大剂量烟酸类药物就是一个反例。烟酸类药物虽然能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还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且它还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B3 。然而,当大量使用时,其副作用层出不穷,并且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上,单独使用比不上他汀,与他汀联合使用也几乎没有带来额外的心血管好处。所以,即便它有降血脂的能力,也逐渐在降脂药物的舞台上销声匿迹。
反观他汀,每降低1mmol/L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约可以下降22%的各种心梗、中风引起的死亡。这个卓越的效果,无疑为人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史树立了一座丰碑。它让我们明白,在选择药物时,不能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而要从长远的、最终的健康结局来考虑。
(三)药物副作用:风险与收益的博弈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副作用。医生在看待药物副作用时,遵循两条重要原则。第一,弊端一定要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他汀虽然疗效显着,但也存在肌肉和肝脏损伤等副作用,部分患者吃药后会出现肌肉疼痛和肝功能异常。因此,在服药期间需要密切监测转氨酶和肌酸激酶,如果这些指标超过一定上限,医生会果断选择减量甚至停药,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第二条原则是,选择药物不能追求百分之百的趋利避害,只要利大于弊即可。就像治疗甘油三酯高时,贝特类药物和高纯度鱼油制剂的选择。贝特类药物虽然副作用较大,对肝脏、肾脏、肌肉都有损伤的可能,但它能降低50%左右的甘油三酯,并且对于应用他汀药物后甘油三酯仍然升高的人群,贝特类药物对于部分心血管疾病发生还有额外的10%下降。而大量的鱼油虽然不良反应较少,但并不能带来最终心脑血管疾病结局的改善,仅仅是让体检单上的甘油三酯数值好看一些。所以,在医生的权衡下,贝特类药物更胜一筹。
(四)PCSK9:降脂界的潜力新星
在降脂药物的不断发展中,PCSK9抑制剂作为近年来的新成员,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它的降脂效果堪称惊艳,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0% - 70%,同时也能降低所有的心脑血管疾病的15% - 20%,秒杀目前所有的降脂药。PCSK9的原理十分巧妙,我们肝脏合成的一种酶会促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丢掉受体,使其无法被身体利用,从而导致血脂升高,而PCSK9可以抑制这种酶的功能,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成功被分解。
在副作用方面,PCSK9也表现出色,它大概率只会针对特定的酶起作用,不容易和身体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大大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目前,经过7年的随访,没有发现特别严重的不良反应。然而,尽管PCSK9如此优秀,却至今未能撼动他汀的第一经典地位,原因就在于它被时间检验得还不够久,用过的患者群体还不够大,证据还不够充分。这也再次印证了时间对于药物选择的重要性,只有经过大量患者和时间的双重考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才能得到充分验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