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活动中心里热闹非凡,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一群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围坐在一起,正满心期待着一场特别的健康讲座。今天的主讲人是李医生,一位在中医和心理学领域都颇有建树的专家,他将带领大家从中医原理和心理学原理的独特视角,深入探索人体健康的奥秘。
讲座开场,李医生便绘声绘色地讲起了老张头的故事。老张头是社区里出了名的热心肠,平时不是帮着邻里修修水管,就是给独居老人送点生活用品。可最近,他却像变了个人似的,总是提不起劲来。每天早上起床就觉得头晕目眩,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踏实。去医院一检查,血压偏高,血脂也有点问题。更让老张头苦恼的是,他的脾气变得特别暴躁,一点小事就容易发脾气,家里人都小心翼翼的,生怕惹他不高兴。家人和朋友都很担心他,可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个故事一下子就抓住了大家的注意力,老人们纷纷交头接耳,讨论着身边类似的情况,现场气氛逐渐热烈起来。
“大家看,老张头的例子其实很有代表性。”李医生推了推眼镜,目光扫视着全场,认真地说道,“他的身体问题和心理状态其实是相互关联的。要弄清楚这背后的原因,我们得先从了解我们身体里的血管开始。”说着,李医生拿起一根细长的模型血管,向大家展示。“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庞大而精密的血管网络,就像城市里纵横交错的道路,维持着身体各个部位的正常运转。血管主要由血管壁和血管腔组成。血管壁又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每一层都有着独特的组成成分和功能。”
“内膜就像是血管内壁的一层光滑保护膜,它维持着血管的完整性和光滑性,防止血栓形成,就好比道路的路面要保持平整,车辆才能顺畅行驶。中膜则像是一个强大的调节器,负责控制血管的舒缩和弹性,调节血液流量和血压,这就像是交通信号灯,调控着道路上的车流量。外膜则如同坚固的铠甲,保护血管并提供外部支撑,保证血管在身体里稳定地工作。”李医生生动的比喻,让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大家都对血管的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接着,李医生详细介绍了动脉和静脉的特点。“动脉就像高速公路,将心脏输出的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快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它通常位于身体深处,管壁较厚,能够承受较高的压力。根据直径和功能的不同,动脉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而静脉则像是回收通道,将组织器官中的血液,也就是含有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的血液收集并输送回心脏,完成血液的循环。”
讲完了现代医学对血管的认识,李医生话锋一转,引入了中医理论中关于“脉”的概念。“在中医理论里,脉有着独特的含义和作用。中医认为,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与心肺密切相关,有‘心主血脉,肺朝百脉’之说。脉不仅负责运行气血,还能传递身体的信息。我们通过脉诊,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把脉,能够了解身体内部脏腑的状态。”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李医生站起身,走到一位老人身边,现场演示起了把脉的手法。“大家看,把脉的时候,我们通常用三根手指,中指按在手腕凸起桡骨茎突的高骨位置的动脉上,这个部位称为关。相邻二指所按的位置,靠近手掌一侧的称为寸,靠近肘部一侧的称为尺。寸关尺合称为三步。根据经络学说,寸口是桡动脉与手太阴肺经重合的位置,能够很好地反应全身气血的状况。切脉时手指按压的力度由轻到重分为浮中沉三侯,三部各三侯共为九候,这就是现今普遍采用的三部九候寸口诊脉法。每一步的脉搏反映身体特定部位的健康状况。左手的寸部对应心脏和小肠,关部对应肝和胆,尺部对应肾和膀胱。右手的寸部对应肺和大肠,关部对应脾和胃,尺部对应肾和三焦。假如某一部的脉搏出现异常,就要考虑相应的脏腑发生病患。”
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医理论,李医生又列举了一个案例。赵大妈一直被失眠和食欲不振困扰,看了很多医生,吃了不少药,效果都不理想。后来,一位中医通过把脉,发现她脉象弦细,结合其他症状,判断她是肝郁脾虚。经过一段时间的中药调理和饮食调整,赵大妈的睡眠和食欲都有了明显改善。“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中医通过对脉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发现身体潜在的问题,并通过调理气血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李医生说道。
随后,李医生深入讲解了中医脉络学说。“脉络学说是研究脉络病变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证候特征、辨证治疗用药的临床应用理论。脉络是从血脉分支而出,运行血液,渗灌濡养全身的网络系统,包括了小血管、微血管、微循环。吴以岭院士团队提出的脉络学说的核心内容——营卫理论,认为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揭示了脉络病变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原则。”李医生还介绍了基于脉络学说研制的一些中成药,如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等在治疗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方面的显着疗效。“这些药物通过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血管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